财新传媒
2010年05月14日 10:10

太空育种——我们不止有一个地球(8)

1997年,日本著名导演佐藤纯弥拍摄了科幻片《北京猿人》。香港女影星王祖贤出演片中的中国女情报人员。电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期间,日本军方将北京猿人头骨化石盗运回国,谎称因海难而失踪,将其秘密隐匿。到了二十一世纪,日本科学家找到化石,从中提取出DNA残片送上太空,希望借宇宙幅射的力量使它们恢复活力。

结果,飞船在轨道上发生故障,坠毁在荒岛上。三个猿人从飞船里诞生,被日本科学家秘密保护下来。中国情报人员潜...

阅读全文>>
2010年05月11日 12:27

科普也可以很有钱

搞科普?没钱啊。

如果你是一位科普工作者,这类感慨话语你肯定听得耳朵都起了茧子。各色人等都把科普当成一个公益性的、纯粹付出的事业。情况似乎真是这样。比如科普作家的组织叫科普作协,现在仅有一个国家级的“中国科普作协”有常设机构,能够正常运转。就连天津、重庆这样的直辖市,那里的科普作协也只是挂个名,偶尔开个会而已。平时为什么不搞活动?没钱啊!

是的,最近情况正在改变,国家和地方政府开始投一些钱在科普工...

阅读全文>>
2010年05月10日 16:07

民企老板的心理问题

民企老板的心理问题   2009年3月14日,湖北首富兰世立被警方监视居住。他一手创办的东星航空从此走向破产。上周日,《经济观察报》发表了一篇整版报导,回顾兰世立的沉浮,重点描述他在航空事业上的大起大落。文中有这样一个小标题——性格决定命运?准确概括了兰世兰失败的主要原因。他不仅与国企交恶,也与跨国公司不睦,并且最终被后者送上了法庭。

文章剖析了兰世立的张狂性格。中肯地认为,这种性格缔造了他前期的成功和现...

阅读全文>>
2010年05月09日 11:04

心理咨询,一个想象中的市场(转载自《新世纪周刊》)

这是《新世纪周刊》2007年做的一个采访,里面有我的部分。标题是我改的。

时间过了三年,心理咨询业的现状比当年更虚幻。目前几乎所有生存下来的心理机构都只是在卖水(搞培训),而不是在掏金(真正做咨询)。

尚未成熟的心理咨询师群体

2007年10月09日10:18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张雄

在国内,真正懂得用合适的方法做咨询的心理咨询师还很少,而一个糟糕的心理咨询师只能让来访者承受更大的伤害 

“好的心理咨询师可以让困...

阅读全文>>
2010年05月07日 10:55

天上的水库——我们不止有一个地球(7)

天上的水库 ——太空中的经济学     一旦拥有电磁炮,我们就可以把各种东西——从设备到原材料——都很便宜地发射上去。但有那么一种东西的发射成本,即使用电磁炮也很昂贵,那就是水。

不幸的是,要考虑人类在太空中的商业前景,就不得不预备大量的水。人体的70%都是水。我们每天摄入水的分量远大于食物。我知道有些人不喜欢喝水,但食物的主要成分也是水。发射脱水食品上天,我们需要对它复水才能食用。而发射普通食品上天...



阅读全文>>
2010年05月04日 09:32

一本科幻好教材

一本科幻好教材

因为一直研究科幻,市面上大凡有科幻理论著作出版,我是见一本买一本。这不,前些天又搞到了英国学者亚当•罗伯茨的《科幻小说史》。从快递员手中接过书后,我就进入手不释卷的状态。泡澡的时候也抱着它在浴缸里看,结果泡湿了半本书。读罢大呼过瘾。

罗伯茨是一名“60后”,我的同龄人。与布利殊、冈恩这些科幻研究界的前辈相比,后辈的思考可能不那么深入,见解可能不那么独到,但视野无疑是最宽广的。罗伯茨在...

阅读全文>>
2010年05月03日 09:41

火药的谣传

火药的谣传



中国人发明了火药,但只知道用它来造焰火,洋人却用它来造枪炮。

这是一个简单的谣传,它游行的范围如此之广,以至于有一次会议上,某省科协的官员都把它重复一遍,当成中国人自古不重视科技的例证。

这当然不是史实。我们的先人除非脑子全被驴踢了,否则不可能看不出火药可以杀伤敌人。早在火药发明后不到一个世纪,它就已经被用于焚烧敌营。南宋时期,中国就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火枪。元朝时期,中国制造了...





阅读全文>>
2010年05月01日 08:27

“吃”的梦想

“吃”的梦想   (一) 去年年底,灾难片《2012》让中国观众大开眼界。火山、地震、海啸……这部电影简直成了灾难大拼盘。然而,如果统计一下杀死人类的总数量,上述灾难全部加在一起,还不如一种缺乏视觉冲击力的灾难——饥荒。一次大饥荒通常延续一两年,死亡百万人,将整个国家笼罩其中。

今天,当我们吃着麦当劳和方便面时,或许会觉得饥荒只是黑非洲国家才要面对的问题。其实不然,大饥荒的威胁已经再度逼近。去年九月一次...

阅读全文>>
2010年04月29日 08:42

是什么帮助他成为“魔力鸟”

是什么帮助他成为“魔力鸟”

十九世纪末,欧美大学开始设置心理学专业,从此有了“心理学学士”这个文凭。现在我要问的是——在活着的“心理学学士”中,谁的名气最大?  

呵呵,不要去考虑那些学院里的专业心理学家,答案是现任国际米兰足球队主教练穆里尼奥。他是里斯本科技大学体育教育心理学学士。和那些去体育学院进修、镀金的教练们不同,穆里尼奥在那里正经八百读的本科,系统学习了几年教育心理学。后来他还娶了一位心理...

阅读全文>>
2010年04月27日 21:09

什么学校“培养”了创造大师?

什么学校“培养”了创造大师?



“ 我们的教育制度太僵化了,什么时候才能培养出中国的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呢?”

经常听到一些大学生这样埋怨。学生们见识少,也就罢了。有些拥有话语权的人也喜欢在公开的文章里这样写。说得顺口了,几乎没有人想着去考证一下,究竟是什么学校“培养”出了爱迪生和爱因斯坦这两个以创造性思维见长的大师。

首先看看爱迪生,他唯一读过的学校就是“社会大学”,因为他只读了三个月小学,...







阅读全文>>
2010年04月19日 14:03

我们不止有一个地球(6)——天空之城

我们不止有一个地球

——太空中的经济学



天空之城

前苏联宇航员曾经一而再,再而三地创造人类留居空间站的记录。有一位宇航员在苏联时代上天,在俄罗斯联邦时代才返回。现在,人类已经可以同时定居在太空和地面了。然而,夹在它们中间的那一层呢?

这里主要指的是平流层。当你乘坐民航客机时,它们要在平流层底部进行巡航飞行。相信你一定知道那是个万里无云,飞机不会因气流而颠簸的地方。或许你曾经拿起数码相...







阅读全文>>
2010年04月17日 09:08

我们不止有一个地球(5)——太空当中搞基建



太空当中搞基建

移民火星,移民潘多拉,移民……

不不,考虑星际移民为时甚远。假设我们用火箭把人送到火星,推进剂和运载火箭的重量就占发射重量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意味着我们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送一点点东西到目的地。而获得产出还不知道要等是什么时候。

太空事业运转的根本,从财政上看是金钱,从物质条件上看是能量。阿波罗登月时,所有能量都从地球带去,自己无法生产,所以它是个不可持续的消耗型项目。

...







阅读全文>>
2010年04月16日 09:14

我们不止有一个地球(4)——从此开始自给自足

我们不止有一个地球

——太空中的经济学 

从此开始自给自足

最近,不时有有制片人打出“中国首部科幻片”的旗帜来吸引观众。在这里小小地做个澄清:新中国第一部科幻片拍摄于六十年代初,名字叫《小太阳》,讲述中国人建造卫星太阳能电站的故事。

当然,这部电影太早了,我也没看到它的影像资料。不过你可以在《007择日再死》里看到一个近似的场面。邦德驾驶汽车在冰面上狂奔,他的敌手则调动太空中的聚光镜,用强烈的日...





阅读全文>>
2010年04月15日 18:50

我们不止有一个地球(3)——廉价登天术

我们不止有一个地球

——太空中的经济学 

廉价登天术



提到近代宇航科幻,人们都会想起凡尔纳名作《大炮俱乐部》。这部作品启发了几代人的宇航梦。其实,凡尔纳早在《培根的五亿法郎》中就写下了这个构思——如果弹丸的初速度超过第一宇宙速度,人类可以用炮把物体发射到环地轨道上去。

《大炮俱乐部》的过人之处,在于仔细讨论了实现这个目标的可能性,特别是它在经济上的可能性。在小说里,大炮俱乐部是一个民间机...







阅读全文>>
2010年04月14日 08:25

我们不止有一个地球(2)——太空旅游

我们不止有一个地球(2)

——太空中的经济学

太空旅游



提到科幻片,中国观众往往只想到好莱坞那些重特技,缺智商的科幻大片,很难注意到《宇宙通行证》这样一部法国低成本科幻片。这部电影直译为《太空游票》,于2006年上演。它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法国政府无力为宇航事业拨付足够的款项,遂发行“宇宙通行证”彩票,中奖者可以搭乘正规飞船入驻太空站,一圆太空梦。一个名叫亚历山大的恐怖分子用黑客技术入侵彩票管理中心...

阅读全文>>
2010年04月13日 09:42

我们不只有一个地球(1)

我们不只有一个地球

——太空中的经济学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上,与会各方提出了这样的口号。彼时还只有不到十亿人参与现代经济的盛宴,一小批精英已经发现了“地球资源有限”这个终极问题。如今,单单是经济迅速增长的中国和印度,就包括了全人类的五分之二。有限的地球资源被消耗殆尽的现实,看来已经迫在眉睫了。

为了给吞蚀资源的经济刹一下车,环保人士不知做了多少年的努力,甚至组...

阅读全文>>
2010年04月10日 09:21

王者归来(8)——科学从来不是“西学”

  在中国,甚至在西欧之外的地方,科学一直被当成西学。崇拜者称科学在西欧发源,是因为那里有“理性传统”。抵触者认为科学既然是外来的“西学”,就不能取代“中学”。如果我们翻开十九世纪俄罗斯一些文人抵制科学的言论,会发现和这些中国文人的言论没多少不同。他们也是在说科学如何地不融于斯拉夫传统,或者东正教传统。

科学是西学,它产生于古希腊理性主义的土壤里。即使在中国大学的科学史、科学哲学专业里,这几乎都是定...

阅读全文>>
2010年04月09日 09:56

王者归来(7)——谁才是历史的脊梁?

谁才是历史的脊梁? 1932年,阿尔杜斯·赫胥黎创作的科幻小说《美丽新世界》与世人见面。在这部小说里,未来人类使用“福特纪年法”——发明流水线作业的亨利·;福特代替了耶稣的位置。虽然这部小说包含反科学的主题,但这个想象中的纪年法却说出了科学的重要性。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就是新的救世主。或许还会有其它的科幻小说,虚构出“爱迪生纪年法”和“牛顿纪年法”。反正他们都是真正划时代的人物。

好吧,先不提科幻小说了...

阅读全文>>
2010年04月06日 15:25

佳文共赏——科幻小说的伦理解读(转载)

科幻小说的伦理解读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年 10月第20卷 第10期  计海庆1 孙 路2 (1. 复旦大学哲学系,上海 200433;2.博成电子有限公司,上海 201821) 摘要:科幻小说中呈现出的对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人文、社会层面的反思,可以成为科技伦理研究的思想素材。科幻小说广泛的题材涵盖中已经包括了科技伦理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域:如环境伦理、生命伦理、元伦理等方面。因此,对科幻小说进行伦理解读的实质,是关注一个...
阅读全文>>
2010年04月05日 09:53

王者归来(6)——并非一本科技史

并非一本科技史 你要写一本科技史?科学史?这有什么新鲜的?大学里早就有了这门课,新华书店里也可以买到这方面的书,尽管它们的发行量都不大,公众还不是太了解。

是的,现在早就有了科技史。就是我写这本书,也主要参考了那些科技史。不过这并不是又一本科技史,而是一本讲科技如何决定人类社会进程的历史书,是一本以科技为主线的历史书。

它和一般的科技史有什么不同呢?首先,目前的科技史延续了科技界的一种偏见——基础...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