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我们不止有一个地球

——太空中的经济学 

从此开始自给自足

最近,不时有有制片人打出“中国首部科幻片”的旗帜来吸引观众。在这里小小地做个澄清:新中国第一部科幻片拍摄于六十年代初,名字叫《小太阳》,讲述中国人建造卫星太阳能电站的故事。

当然,这部电影太早了,我也没看到它的影像资料。不过你可以在《007择日再死》里看到一个近似的场面。邦德驾驶汽车在冰面上狂奔,他的敌手则调动太空中的聚光镜,用强烈的日光来攻击他。这虽然不是卫星太阳能电站,但也是利用近地空间太阳能的一种方法。

何为产业?何为事业?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产出大于投入,后者的投入大于,甚至远远大于产出。虽然在通讯、电视转播、导航、基因工程等领域,人类已经能做到从太空中小有收获。但到目前为止,人类往太空中扔的钱,整体上还是大于回报。这也是公众把宇航看成一个烧钱事业的主要原因。不过,卫星太阳能电站或许是重要的一步。从这里开始,太空事业可以自给自足。

用太阳能发电并不是新技术,德国刚刚建设成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电站。但为什么要把它搬到太空中呢?因为在地球同步轨道(36000公里)上,没有地球的阴影,当然更不存在云层覆盖。单位面积上太阳能产出率是地面的三到十三倍。这是近地轨道上最大的资源。

如今,太阳能电池板已经可以把光电转换效率提高到24%。自动化控制技术已经可以让卫星太阳能电站完全智能化,不需要派宇航员去操作。材料科学的进步使得卫星可以很轻,卷成很小发射上天。当然它的表面积必须很大,才能接受足够的阳光,一个卫星太阳能电站直径需要数公里。另外它还需要一个微波发射装置,把电能输送到地球的指定位置。而地面也需要建造同样面积的接收设备。这些暂时都是技术瓶颈。

由于地处高寒,夜长日短,俄国人对利用太空中的太阳能更是情有独衷。不过他们是想直接把聚光镜发射上去,制造一个比月亮还亮数倍的夜太阳,照耀极北地区那些城市。由于资金短缺,这个项目后来没了下文。

无论是卫星太阳能电站,还是一个夜晚的太阳,建造成本可能高一些,一旦建成,就以会几乎零消耗向地面传送能量。这将是宇航事业总产出大于总投入的开始。

顺便说一句,我希望中国在这项事业,不,这项产业上捷足先登。原因在于,我们已经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太阳能产业。为什么不能建造全世界第一个卫星太阳能电站呢?

从美苏两国正式启动宇航事业,到人类在太空自给自足,几乎需要七八十年的漫长时间。然而从西班牙国王投资于哥伦布去探险,直到美洲能给西班牙带来超过投入的回报,也花了差不多的时间。现在美洲已经富甲一方。我们同样有理由期待太空是一个赚钱,而不是烧钱的地方。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