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我们不只有一个地球

——太空中的经济学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上,与会各方提出了这样的口号。彼时还只有不到十亿人参与现代经济的盛宴,一小批精英已经发现了“地球资源有限”这个终极问题。如今,单单是经济迅速增长的中国和印度,就包括了全人类的五分之二。有限的地球资源被消耗殆尽的现实,看来已经迫在眉睫了。

为了给吞蚀资源的经济刹一下车,环保人士不知做了多少年的努力,甚至组成绿党参与政治。但仍然只能治标,无法治本。举个眼前的例子吧。2008年,全球经济紧急刹车,经济总量出现倒退。然而,即使是发达国家的政治家也把它称为“危机”,并提出许多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而不是“慢下来”享受生活。这说明即使在发达国家,发展仍然是硬道理。

有多少人愿意削减已经获得的生活水平?有多少公司可以在年收益出现下降时给它的CEO鼓掌?既然微观上的个人、企业都不可能欢迎“收入下降”这个现实,政府又怎么可能在GDP增长率下降的情况下高枕无忧呢?

仔细分析就会知道,如今不少看上去非常环保的策略,都依附于“保证消费水平不下降”这个隐蔽的前提。什么样的风能、太阳能都不如减少耗电更环保,什么样的混合能源汽车都不如放弃汽车更环保。但人们只能接受前者,不可能接受后者。

让我们再看看所谓的经济增长点问题。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许多年前就下降到一两个点,两三个点左右了。因为在那里,农村人口该进城的都进城了,基础设施已经建设得差不多了。转向创意产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算算这些市场的体量就知道,它们不可能真正代表房地产业、制造业、能源产业。比如说,能够在全世界赚钱的电影公司,甚至少于能够在全世界赚钱的汽车公司。全世界能接受一个NBA,不可能接受十个同样规模的篮球联赛。

于是,发达国家多年积累下的资本,要么投向发展中国家,要么投入金融业炒来炒去。前者当然是好事,为象中国这样的后起国家带来了机遇。后者除了制造泡沫,就是制造下一个泡沫。

再看看中国。未来几十年,或者说在十多亿人口都进城以前,中国经济都能够保持七八个点,甚至偶尔十个点的增长率。无它,但落后耳。单单要给那么多进城的人建房子,就能保持足够的增长率和就业率。

问题是,以后怎么办呢?

要知道,那个悲观的未来并不久远。如果完全按照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再走一遍,对于我这样刚过四十岁的人来说,在有生之年就会看到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接近于零,新一代人的收入水平低于他们的父母。而中国企业届时积累起来的巨大游资,甚至都未必能再找到下一个突破口。因为印度、中亚、甚至非洲,到那时也差不多完成了现代化。

那时候我们只有两个选择,一是经过长时间的教育,人们已经习惯于慢生活,习惯于低增长,但这个过于唯心主义的策略看起来不怎么靠谱。二是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在地球上还存在新的经济增长点吗?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是个既正确,又错误的口号。环保宣传家试图让人们正视地球资源的有限性,这是正确的。但事实上,人类不仅只有一个地球,还拥有一个太空!人类已经站在利用太空资源的边缘上。如果打通瓶颈,让浩瀚的宇宙为我们提供资源,发展的前景近乎无限。

只是,很少有人在严肃讨论经济问题时,愿意把头抬起来看一眼太空。在公众看来,只有两部分人会关注宇航。一是政治家,拿公众的钱去那里做政治宣传。二是科学家,用公众的钱来满足他们对宇宙的好奇心。总之,那是个单纯消耗财富,而不会有所得的地方。

这可能确实是今天的现实,但如果你认为五十年,一百年后,太空对于人类也只能锦上添花,那就完全错了。人类的未来,当然包括经济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我们如何去利用太空。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