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本科幻好教材

因为一直研究科幻,市面上大凡有科幻理论著作出版,我是见一本买一本。这不,前些天又搞到了英国学者亚当•罗伯茨的《科幻小说史》。从快递员手中接过书后,我就进入手不释卷的状态。泡澡的时候也抱着它在浴缸里看,结果泡湿了半本书。读罢大呼过瘾。

罗伯茨是一名“60后”,我的同龄人。与布利殊、冈恩这些科幻研究界的前辈相比,后辈的思考可能不那么深入,见解可能不那么独到,但视野无疑是最宽广的。罗伯茨在这本名为“小说史”的理论作品里,总结了科幻在影视、动漫、插图、音乐等各方面的发展,甚至能找到最早一款科幻街机游戏的资料。这样开阔的视野,已经把科幻所能涵盖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了。

对于这些“周边”科幻的艺术成就,罗伯茨并不象某些“科幻原教旨主义者”那样,认为它们不过“拾科幻小说之牙慧”。而是肯定这些延伸出去的艺术都有自身基础。比如科幻电影,罗伯茨认为它们之所以成功游行,是因为电影工作者找到了用画面语言表现科幻构思的独特方式。他甚至专门分析了工业光魔公司那些特技中的美学成分。而这些美学价值,主流艺术界,甚至科幻迷都没怎么分析过。

罗伯茨经常在字里行间分析“科幻迷”这个群体的特点,描述他们的狂热以及他们的自闭。这个群体聚集了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特别是有大量理工科人才。他们往往是白领乃至金领,人数多,层次高,使得他们成为影响力最大的类型文学爱好者群体,在某些社会如北美和日本,他们已经拥有广泛的话语权,将一种进取性的文化带入主流世界。

同时,这些人也喜欢画地为牢,自我封闭,喜欢分“圈内圈外”。这导致好多科幻作品在圈子里是经典,圈子外面乏人知晓。这些特点看来在世界各处都一样。只不过在此以前,还从未有一名学者把“科幻迷”当成研究对象,并系统总结过他们的优缺点。这本在开放前提下写成的书,不仅科幻迷急需一读,主流艺术家也应该看一看,

除了资料丰富、视野开阔之外,罗伯茨还引入一个贯穿全书的观点,即神学观点。作者用基督教神学解读了大量经典科幻。有些解读令我豁然开朗,发现了以前没看到的东西。当然也有些解读牵强附会。不过总得来说,它能令我们这些无神论氛围里成长的科幻作家对科幻的理解更加多元化。

遗憾的是,尽管罗伯茨介绍了东欧、南欧和日本的科幻。但没有给中国科幻留一个字。当年冈恩编写《科幻之路》时,给中国作者留了两章篇幅。更早于八十年代初,有不少外国学者研究中国科幻,甚至在日本还有中国科幻研究会这样一个民间组织。不过,这与其要怪作者,不如怪当今中国科幻与世界的联系在退步。从水平上讲,今天的中国科幻无疑更成熟。但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上,只能说出现了大倒退。

不过,即使就在这本书里,中国科幻人也应该获得信心。作者把美国科幻与英国科幻的风格放在国家背景下进行研究,认为美国科幻之所以具备“孔武有力、大无畏和外向型”的特点,和美国本身扩张、进取有直接关系。英国科幻“内向、低沉、充满悲观主义”,则是因为大英帝国日益边缘化。

那么,下一个扩张、进取,并且正在科技上取得重大发展的国家是哪个呢?当然是我们。在这片土壤上,发展出世界水平的科幻作品,我相信仅仅是个时间问题。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