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作品目录

一、生物多样性类题材

1、《怪物世界》        刊于上海《科学画报》2003年第10期

2、《魔域》            刊于北京《知识就是力量》2000年第6期

3、《绿祸》            刊于山西《科学之友》1995年第4期

4、《眼中尘》          刊于台湾《幻象》总第8期

二、太空探索类题材

5、《木星漂流记》      刊于上海《科学画报》2004年第8期

6、《水星行动》        刊于上海《科学画报》2004年第11期

7、《残酷的归来》      刊于上海《科学画报》2005年第3期

8、《金星古城历险记》 刊于上海《少年科学》2004年第2期

9、《不速之客》        刊于山西《科幻大王》1998年第3期

10、《罗米佳生物体》   刊于浙江《科学24小时》2006年第5期

三、科学发现、发明类题材

11、《奇宅》            刊于山西《科学之友》2000年第8期

12、《神秘的约会》      刊于山西《科学之友》2003年第2期

13、《疯狂的荧屏》      刊于山西《科学之友》1997年第6期

14、《奇光之谜》        刊于贵州《大众科学》1996年第3期

15、《超级影星》        刊于山西《科学之友》1997年第4期

四、生态、环保类题材

16、《S禁区之谜》      刊于山西《科学之友》1992年第12期

17、《疯狂的纳丘哈》    刊于山西《科学之友》1996年第9期

18、《汽车捕捉器》      刊于山西《科学之友》2003年第12期

19、《白祸》            刊于山西《科学之友》2004年3、4、5期

20、《追捕斯莫克》      刊于山西《科学之友》2004年6、7、8期

21、《最后一片叶子》    刊于齐市《鹤城晚报》2001年8月31日

五、科学、社会生活类题材

22、《S行星的现场直播》刊于北京《科技潮》1996年第8期

23、《复仇之旅》        刊于上海《少年文艺》(阅读前线)2005年2月(下)

24、《奇异的按钮》      刊于四川《科幻世界》1992年第4期

25、《赎罪》            刊于江西《聪明泉》2000年第9期

26、《致命武器》        刊于齐市《鹤城晚报》2002年6月28日

六、科幻+体育类题材 

27、《爬天梯》       刊于上海《少年科学》2003年第2期

28、《超级裁判》     刊于齐市《鹤城晚报》2001年10月19日

七、少儿科幻类题材

29、《第二次出击》 刊于上海《少年文艺》(阅读前线)、

江西《聪明泉》

30、《弥尔》        刊于江西《聪明泉》1998年7—8期合刊

31、《白孩儿》      刊于江西《聪明泉》

32、《妞妞当家》    刊于江西《聪明泉》2002年第8期

33、《特殊试验室》 刊于齐市《鹤城晚报》2002年7月19日

八、幽默搞笑类题材

34、《变形足球》    刊于四川《科幻世界》1992年第1期

35、《积木》        刊于四川《科幻世界》1991年第4期

36、《玩水》        刊于江西《聪明泉》2001年第1期

37、《古拉姆的电视》刊于江西《聪明泉》2001年第2期

38、《俘虏》        刊于江西《聪明泉》2000年第5期

39、《深黄色的圆球》刊于江西《聪明泉》1999年第4期

40、《欢迎仪式》    刊于北京《科技潮》1997年第2期

九、惊险类题材

41、《神秘区域》    刊于上海《科学画报》2004年第6期

42、《空间站谋杀案》刊于江西《聪明泉》2002年第10期

十、其它类题材 

43、《万景湖》      刊于贵州《大众科学》1996年第4期

刘卫华:科幻作家的科幻人生
    明年就50岁的人了,想象力却比11、12岁的小孩还丰富,其科幻小说曾在台湾的著名科幻杂志《幻象》上发表,被誉为中国大陆的新秀科幻作家。

他就是刘卫华,黑龙江省作协会员,已在国家、省级以上的刊物、杂志上发表60余篇(次)科幻小说。听说是目前我市唯一一位写科幻类题材小说,且又如此高产的作家,记者迫不急待地走进了他的科幻世界。

科幻童年从11岁开始

其实,他自8岁第一次看过小人书起,就在为以后的科幻创作积累着启蒙素材和诸多在现实社会难以实现的独特想法,只是当时不可能想到以后会在科幻小说的路上走下去。

他所看的小人书大都以中外名著和电影题材为主,在小人书中,他的想象力纵横驰聘着,他在为科幻小说的创作蓄势,他却不自觉地,完全在一种如饥似渴的乐趣中,完成了大量的让人羡慕的童年阅读。

2个地球人来到了火星,男主人公爱上了火星公主阿爱里塔,他领导了火星人民的革命,起义军在火星上展开激烈的战争……“我被阿·托尔斯泰的科幻小说《阿爱里塔》吸引住了。”这时的刘卫华才11岁、小学3年级。

童年的幻想,使《阿爱里塔》变成一颗种子,在刘卫华的心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时光飞逝,刘卫华心中那棵幻想之树已逐渐枝繁叶茂,他也越来越有一种冲动想把它展现给世人。尚且年幼的他,萌生了创作科幻小说的想法。

1980年,刘卫华以UFO和外星世界为题材的科幻处女作《雪妮明亚》完成了。那时,他23岁,还在上学,作品也只是在老师和同学之间传看,但仅仅是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足以给刘卫华足够的创作自信,大家都说他有科幻天赋,他也开始憋足劲向他的发表努力。

而那本为他启蒙的科幻之作《阿爱里塔》也让同学借走,之后再也没有还回来。直至1997年8月9日的那个下雨天的下午,他才在一个旧书摊前找到了一本旧得发黄的《阿爱里塔》。在买回的《阿爱里塔》的扉页上,他郑重地写下了“1997年8月9日雨天购”的字样。

最初的创作总是很艰难,这和人生阅历尚浅不无关系,所以在处女作《雪妮明亚》里难免会有《阿爱里塔》的影子。

从创作到发表“走”了11年

为了积累素材和创作灵感,刘卫华开始在书上、报刊杂志上、广播电视上大量地涉猎体育、环保、天文、生物、政治等各种题材的文章。自此,他开始有意识地积累各种科学知识,好多业余时间都耗费在了科幻的“科”字上。这也成就了他以后的科幻创作路子相当宽的特点。

大量素材的知识积累和勤于思考、大胆幻想,使他在科幻小说的创作上逐渐成熟,也慢慢的有了自己的独到之处。但从第一篇处女作的创作到另一篇文章的发表却成了漫长的等待。

直至《雪妮明亚》完成后的第11年,也就是1991年,刘卫华才在第四期《科幻世界》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科幻作品——《积木》,那时的刘卫华34岁。得到了正规刊物的认可,越发坚定了他科幻创作的信心,这成了刘卫华科幻之路的重要转折点,从此,他痴迷于自己的科幻世界之中,有时甚至分不清哪是科幻世界,哪是现实生活。

对于科幻小说的作者来说,想象力是科幻小说得以存活的新鲜血液。想要在科幻小说创作上有所成就,必须要在想象上胜人一筹。刘卫华在掌握了科幻小说创作的各种技巧,贯彻了其创作各种要求之后,他努力追求以创新取胜。刘卫华在创作科幻小说期间,为了不使作品中有意无意地留下和别人相似的“脚印”或落入俗套,他从不看其他人的作品。给自己一片思想的空白,让创作思绪自由飞翔。

如果说想象力是科幻小说得以存活的新鲜血液,那带有幻想色彩的故事情节无疑就是支撑科幻小说的铁骨脊梁。刘卫华独特就独特在他对情节的构思上。他不是天马行空的胡编乱造,他奉行根据知识构思情节的科幻创作原则。

就拿他创作的科幻连载《追捕斯莫克》(连载于山西《科学之友》)作为例子,先不说文章名起得独具匠心——以英文SMOKER(吸烟者)即“斯莫克”作为主人公的名字,单看为了写好这篇以戒烟为题材的科幻小说,对于从不吸烟的刘卫华来说,上书店、图书馆购买或借阅各种关于吸烟戒烟的资料书,采访吸烟者吸烟、戒烟的感受,就是浩繁而枯燥的工作。

一切的辛苦和付出都是为了设计出合理的情节,设计出虚拟世界中的真实人性。正是他严谨的态度使得作品获得成功,反响强烈,很多读者都来信予以肯定,因为这是中国第一篇以戒烟为题材的科幻小说。

生命不息笔耕不辍

有人说科幻小说不是主流文学,是没有依据的胡编乱造,读刘卫华的作品却不难发现,他的每篇作品题材都是环保、生物多样性等大主题,而且篇篇都是唯一的,题材并不重复。他的每篇作品都“有血有肉”,都是不同的题材,严谨、精细的构思使他的科幻小说更趋完美。大到民族历史背景,小到晦涩的行星专有名词,他都写得游刃有余。可以看出,刘卫华涉猎之宽,知识面之广。

他是那种追求创新,越是懂得多,越想写出不同风格、题材小说的人,对他发表的文章题材之广,不得不瞠目结舌。什么生物多样性、生态环保类,什么太空探险、科学发现类,什么体育、惊险类等等,所有作品涉及几十种题材。

很多人都不能明确清晰地指出刘卫华的作品具体是何种风格,其实他的这种随意又独特的创新个性就是他的风格。他说,他的创作来自勤奋,对于他正在创作中的小说,他每天都在构思情节,构思一点写一点,少则几百字,多则几千字,然后再连贯起来,改无数遍,才算完成。

刘卫华的众多作品,都表达了他对人类社会,对未来的关注,体现着他对人性的理解。正是这样的作品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正是这样有强烈责任感的人才写得出这样的文章。

能在省以上科普刊物发表10篇作品就可以成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会员,刘卫华已累计发表60余篇。但他对名利看得很淡,他虽不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会员,但他已相当有名气。

很多事情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曾经他的一篇《S禁区之迷》的作品被上海某家科普杂志剽窃。他写信给杂志社,人家敷衍了事。他又写信给当地的新闻出版局,杂志社才在杂志上找了个不起眼的角落公开道歉。他的很多作品都被转载多次也可窥见读者对他作品的喜爱。另外,画家杜爱军也曾多次以他的小说情节创作美术作品,这些足以看出他的作品深入人心。

记者采访他时,他正在家中休病假。无意中问他何时收笔,他一句“至死方休”说得平实而坚定。当时记者只有一个想法,相信他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巧的是,当晚,刘卫华被告知他的又一新作《罗米佳生物体》在浙江《科学24小时》杂志上发表了。他说记者的采访,给他带去了运气,但愿如此。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