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近日,参加了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北京市政府举办的阅读节活动,和众位科幻作家一同探讨了科幻写作的诸多可能性,受益良多。

作为一个类型文学的写作门类,科幻小说有着特殊的写作习惯与阅读体验。伴随华语科幻小说《三体》入围科幻小说最高峰的星云奖和雨果奖,以及其改编电影开机等消息驱使下,科幻虚构类文学将会迎接又一波阅读高峰。

 

被压抑的想象性:没有武侠,何来科幻?

 

作为近几十年来中国本土最成功的类型文学之一——武侠小说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与科幻小说对比的对象。武侠小说在中国本土被发扬光大,科幻小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得到了商业上的成功。我们说,美国是个建国200年的年轻国家,大中华上下5000年的历史;而武侠小说是一个主要“向后看”的文学种类,(大部分武侠故事均发生的古代),科幻则是个“向前看”的文种(侧重描写未来派)。是否是中国的“历史包袱”阻碍了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呢?

 

其实不然,武侠小说也侧重幻想,在说华语的新加坡,他们把科幻、奇幻、武侠等都算在科学科幻类文学(SF)。武侠中提到的核心——侠义,在很多科幻文学中也有所涉及,诸如特工007(有电影也有原著小说),詹姆斯邦德在惩治了一个个科学狂人的背后,是尽显大侠风采,有勇有谋,步步为营。只是西方科幻文化中的侠是体制内的,他们的背后有譬如军情六处这样的机构做道德支援,处理犯罪必须有法可依;而中国武侠小说中的大侠往往都游离于体制外,善恶之辨需要他们自己的精神节操去定夺。

 

如此一来,我们观察科幻作家超侠先生的作品:他的科幻冒险侠客就既有了中国式的侠文化,又包含西方冒险文学的光怪陆离。从科幻小说而言,本身就是脱胎于冒险故事,诸如凡尔纳的小说,柯南道尔的小说等。那么侠,侠的文化,就有了和西方冒险小说嫁接的可能性,也就便于传播。香港作家倪匡的卫斯理系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秘境追踪:人原始的求知欲望

 

我在与超侠先生合作《使命召唤:狙击手的战争》一书时,超侠就用古代神秘的墨族文化来阐述狙击文化。其实是利用人类本身对未知领域的求知欲来吸引读者。

 

恰巧我在与另一名科幻作家闲聊时,谈到了他儿时困扰很久的一个问题,他小的时候经常听到别人听不到的“打电报声”,他就很容易地幻想为外星人在作祟,想象能听到神秘力量所发的“永不消逝的电波”。我当场就向这位作家就大胆地武断猜测:他的耳朵天生异禀,能察觉比常人更高或是更低的声波,久而久之,成了所谓的“打电报声”。其实在大自然,蝙蝠的耳朵就能听到比人类更高的波段,这项仿生学研究也促进了人类电报科技的发展。





全文发布于:http://kejiwenhua.cn/aspx/default/picshow.aspx?classid=217&id=2560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