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前言:历史的引擎

这是一本介绍科技史观的书。
       科技史观是什么?它不是关于“科技史”的观点,而是从科技进步角度看待整个人类历史的思考方式。一句话来概括——科技史观将科技进步视为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最终动力,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伦理道德等领域的发展变化最终都要在科技进步中找到原因。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历史的根本看法,即历史观。“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就是简单的历史观。文人墨客会把自己的历史观写下来,官方也会制定有助于维系统治的历史观。所以,从古到今充斥着五花八门的历史观。
     根据将何种力量视为历史发展根本动力这个标准,历史观可分几种类型。近代以前,“神话史观”遍布全球,相当一部分有官方支持,是“王权神授”观念的具体阐述。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被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共同尊奉的创世神话。在东方,韩国有檀君神话,日本有天照大神传说。至于中小民族的创世神话更是数不胜数。
      中古还形成了英雄史观,部落首领、封建帝王、政治领袖都被视为推动历史的根本力量。现在由于文明开化,神话史观信者寥寥,但英雄史观仍为民间主流的历史观。“宫斗剧”在中国之流行,很大程度上便根源它的基调——英雄史观为很多人认可。
     近代以来,人类社会高度政治化,政商军文各界大佬基本都从属于某个政治团体,英雄史观发展出它的现代变种——政权史观,即以朝代更迭、政权争夺为历史最重要的动力。没人明确提出过“政权史观”这个概念,但它可能是今天的读者最熟悉的一种历史观。与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相比,逐鹿问鼎的故事总能激发人们更大兴趣。而且,政权史观服务于政治斗争,意在找到维护或者推翻某个政权的依据,所以它获得的传播资源往往最多。
      文化史观在今天也有重要影响力,它将某种类型文化的形成、发展,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视为历史根本动力。文化史观可以用来创作学术着作,如《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菊花与刀》、《文明冲突论》,也可以制造通俗大众文艺作品,如《狼图腾》。所以上到学界,下到民间,文化史观也是信者众多。
      在共产党国家里,唯物史观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它的基本理论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理论产生于马克思。差不多一百年后,科学技术在中国被定义为“第一生产力”。那么从唯物史观的逻辑上来讲,它也就是历史的第一推动力,科技史观也可以看成唯物史观的发展。而在西方国家里,将科技视为历史第一动力也已经为很多人信奉,只是都还没有提出“科技史观”这个名称,或者不是在本书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
      不同的历史观,决定了人们更关注历史的哪些部分。比如,同样是记录帝王将相的事迹,持英雄史观的人很少提及他们兴修了多少水利设施、道路桥梁、围垦过多少荒地、主持制定过什么历法,宫庭权力斗争才是最值得记录的事。
      比如,康熙曾用接近于科学实验的方法培植“御稻米”,结束了长城沿线不种水稻的历史。此事对当时人口增殖意义重大,从科技史观角度来看,其意义远胜于“平三番”、“收台湾”,但它却几乎不见于传统史学著作。
不同的历史观,更决定着一个人愿望投身于什么事业。历史已经定型,人们研究历史,无非是为开创未来寻找依据。持神话史观的人,必然执着于传教;持英雄史观的人,必然寄希望于扶佐英明领袖;持政治史观的人,必然全身心于政坛;持文化史观的人,也必然会把文化建设视为重中之重。
下面这本书会告诉你,种养、开采、加工、制造、运输、建筑、通讯,这些看似无趣,日复一日的日常技术运用才是历史真正的引擎。基础技术一旦发生重大变化,其影响力便会逐渐外溢,先经济,后政治,军事,再而文化,最后是整个社会的道德面貌,全部都会被改变。科技发展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
下面这本书里,你看到的将不再是大政治家,大军事家,而是阿尔伯特·卡恩这样的人。1869年此人出生在德国,后随父亲移民美国。卡恩没上过学,不曾着书立说。他年轻时在建筑事务所实习,后来自己开办建筑事务所。卡恩没去设计楼堂馆所,或者文化设施,并籍此留名青史,而是专注于设计厂房。
1904年,卡恩为帕卡德汽车公司创造出一种能快速、廉价建造的厂房模式,从此奠定了现代厂房的设计标准!事业鼎盛期,卡恩设计了美国本土五分之一的厂房!1929年,前苏联政府请他去设计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二战中,这些厂房顶住德军炮火攻击,苏联工人在里面坚持生产坦克,产品直接开上大街参战,成为现代工业史的一段传奇。

 

卡恩和他设计的厂房

卡恩先后为前苏联设计五百多座厂房,培养了一千多名——几乎是整整一代工业建筑工程师。当年我经常从天津北辰区一座大型钢铁厂门口路过,见过成百上千的工人出入那些黑不溜秋的巨大厂房。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前苏联援建中国的156项工程之一,我看到的就是“卡恩式厂房”。
这种为现代工业而设计的厂房遍布全世界,恐怕累计会有几亿工人出出入入,那里面凝结着他们的汗水,铭刻着人生最重要的记忆。没有哪本主流历史著作会着重记载阿尔伯特·卡恩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但在下面这本书里,他和他这样的人将占据主要篇幅。
空谈理论很无聊,所以我采用夹叙夹议的办法,把科技史观穿插在人类历史中介绍给大家。有些人和事,比如上面这位卡恩先生,你可能觉得很新鲜。也有些人和事你早就听说过,但在本书里,对它们的评价完全不同于传统史学。比如,洋务运动和1905年清朝废科举、办西学,从科技史观来看,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远大于辛亥革命。
于是,你看到的也将是一部历史著作。它将遵循下面的顺序:重大科技进步——经济飞跃——政治改变——文化成果——道德变化。它的断代方式和侧重点将完全不同于你看到的历史书。皇朝更换忽略不计,帝王将相一带而过,除非他们中的某个人对科技进步有过重大的推动作用。
本书将创作两个版本。本文是网络版,尺度宽大,畅所欲言,怎么想怎么写,用于讲清我的思想,并在网络上与大家讨论。将来还会根据出版社需要,创作能在传统出版政策框架内使用的“洁本”。
这样创作的原因,你懂得!

 

 

章:采猎时代

 

 

 

 

前言:技术的分类

 

提到科技,人们的印象是“科”为主导,“技”为延伸应用。然而,采用上帝视角去考察,就知道这种排列的不正确。自有人类起便有技术,而科学,就是算上它的先驱,也不过千来年。科学发现往往是科学群体圈子里的事情,而技术发明一出现,便对各个阶层产生影响。货车司机文化不高,但他们就是技术进步的直接产物。

所以在本书中,推进人类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技术,科学到了近现代与技术融合,共同推进人类进步。

如何划分人类技术,是本书提出的重要论题。以往对技术的划分主要以科技界的角度来完成,比如重工业、轻工业等。有着以学科专业为中心的倾向。而在本书中,划分技术的标准是其应用目标。是从大众,或者整个社会角度来考察技术。

人类技术从大的领域来划分,可以分成生活技术、环境技术和基础技术。生活技术是指以直接满足个体需求为目标的技术,包括食品制造、家俱制造、服装加工、医学保健、文化娱乐等。生活技术的产物直接为个人使用,从古代的酿酒、制茶,到今天的电子游戏业,都是生活技术的代表。

提出生活技术这个概念,是为了克服以技术为本体的思想,关注技术为人类服务的这个根本点。比如,交通技术在以前被划为一类,但客运和货运显然服务于不同目标。最初客货运在通道和载体上区别不大,但在今天,两者的区别已经相当大。象客机、高铁这类技术都是典型的生活技术。

第二类技术是环境技术,即以整治环境,预防灾难或抗灾减灾为目标的技术。它们不针对特定个人,而是针对某个区域里的所有人群。比如修筑堤坝,目标就是为大片区域的人减少水灾。自然灾害离我们今天的个体,尤其是城市居民来说似乎很远,但这正是环境技术发展的结果。环境技术很少被人们当成重点,但它在历史上,特别是在中古时期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废。

第三类是基础技术,即为生活技术和环境技术提供物质条件的技术,包括能源、材料、机械、交通和通讯等方面的基础技术。生活技术和基础技术的划分大体相当于以前的重工业和轻工业,但也有很多不同,比如在今天,农业属于基础技术,生产食品原料,而食品工业则属于人文技术。农业提供的面粉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储运,而具体是用它烤面包还是蒸馒头,就属于生活技术的范畴。

正因为直接满足个体需要,所以,很多生活技术带有相当的文化色彩。比如,全世界纺织技术都差不多,但是制造旗袍还是莎丽,必须要符合当地人的需求。中国生产的大白菜被加工成泡菜运往韩国,而中国餐厅里出售的烤鸭往往是英国品种的樱桃谷鸭。而基础技术越发展到现代,人文特点越少。

基础技术包括能源、材料、机械、交通和信息等领域。能源、材料、交通的划分比较清楚,机械容易被误认为只包含现代的机器。其实,机械是指这样一类东西,它的组件之间有相对运动,通过这些运动转换机械以完成特定功能。比如,同样由石头制造,石刀石斧是工具,但石磨是标准的机械。

今天一提起机械,人们会联想到用电力或者内燃机驱动的机器,其实机械一直包括人力机在内,自行车就是现在残存的人力机械。而由动物牵引的车辆、石磨之类的畜力机械在中国也没消失很久。

另外,信息技术不仅包括信息传播技术,更包括信息的制作与储存技——比如书写、绘画,电脑操作等。而且,信息技术不等于文字传播技术,也包括图像、声音等感性材料的储存和传播技术。甚至在今天,科学家正在研究传播触觉信息。

在不同时代,会有某方面的技术进步非常明显,带动其它技术进步,大家用它来描述整个技术时代。比如,人们公认火的使用开创了人类历史,而这是能源技术的进步。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都由材料技术来引领,十九世纪前后的首次工业革命主要靠机械进步,二次工业革命,或者说电气化革命,则又是以能源进步为先导。而今天的信息时代,核心则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于是,在描述一个技术时代时,我们会重点突出它的核心,同时尽可能全面介绍其它进步。

同时大家也要注意,一个技术时代过去,并不等于其主导技术不再发展。我们早就告别了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但人类对石材和铜材料的运用,在今天才达到高峰。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