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看到《少年班》这个电影的广告,我就毫不犹豫地买了票。因为很早我就想拿这个题材写科幻小说,但因为忙着做其它项目,始终没动笔。本以为这段冷寂往事已经没人关注了,不成想却已经搬上银幕。所以,我就抱着学习观摩的态度进了影院。
 

 

 

少年班实践开始于我那个时代,历史上第一届少年班里面最小的学生比我大一岁。当年此事家喻户晓,谢彦波、宁柏这些孩子的名气压过电影明星。电影《少年班》讲的是第一届开班后十几年的事情,那时少年班的作法已经基本被舆论否定。电影讲的故事发生在这个收尾阶段,它不光已经失去轰动效应,根本就是违法开办的伪少年班。

前几年,《南方周末》对当年少年班学生的命运作了长篇报导,这也是我看到的唯一一篇系统报导。当年如此轰轰烈烈的事件消失得无声无息,甚为遗憾。如果不是少年班里恰好有一个学生成了电影导演,恐怕这个片子也不会拍出来。

作为一部电影,《少年班》很成功,其中一些地方有《三个傻瓜》的影子,尤其是天才学生反整普通学生的情节。电影借鉴了最近几年流行的青春电影,用打架斗殴、争风吃醋的情节突出青春期特点。特别是儿童不宜的性感镜头不断出现,似乎是想用它们来中和天才学生这个题材可能的枯燥。

这些手法我已经预见到了,所以我一直跳过它们,寻找电影里面有哪些科技文化成份,它们是怎样被加工成电影素材的。还好,因为有肖洋的存在,《少年班》虽然没有《生活大爆炸》那样纯粹拿数理知识来推动情节,但还不至于削弱到零。破解世界难题的情节贯穿始终,黑板上的公式没有疏漏。一些数学语言也能被演员们自然流畅地念出来,仿佛他们真在思考这些难题。

不过,影片没有很好地从这道题本身找到推动情节的动力。整个解题过程没有起伏,无疾而终,几个孩子偶尔争论一下解题手法,似乎也没构成什么情节冲突。影片主要矛盾出现在天才生和普通学生之间,结果这道世界难题成了背景。当然,从数理话题中寻找艺术素材,这本身就是世界难题,所以我对制作者也没有苟求。

另外,影片对少年班这个争议话题似乎刻意采取中立态度,结果让主题变得模糊不清。王大法种种神棍式的表现,到底是易经八卦真能算准,还是只给他带来心理安慰?影片没交代清楚。一个孩子能在现代科学和传统文化之间自如切换,显得缺乏可信性。周知庸在影片最后几乎被拍成狱中的肖克申,但他的作法究竟是对是错,究竟是帮了这些孩子还是毁了他们的青春,却远没有《肖申克的救赎》那么清晰。

 


全文发布于:http://www.kejiwenhua.cn/aspx/default/newshow.aspx?classid=141&id=2567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