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刘健在“作家影人共话科幻”沙龙上发言

 

各位来自科幻界和影视界的亲朋好友们:大家上午好!

很荣幸能够出席这次“作家影人共话科幻”的专题活动。在此,向本次活动的联合主办方:蝌蚪五线谱网和中国科技文化网以及各位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致以诚挚的谢意。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刘健,笔名“吕哲”,目前在任教于天津艺术职业学院,负责文化管理系教研室的相关工作。这里要向各位透露一个秘密,虽然我现在已是早生华发,但其实我是个地道的80后,有身份证为证!(^0^)不过,我本人可以算是一个资深科幻迷,从1994年开始至今,与中国科幻结缘已经有二十年之久。其间,我虽然也进行了一些科幻小说创作,但更多时间里还主要从事科幻评论和学术研究工作。可以这么说,我本人是亲眼见证了中国本土科幻在整个“跨世纪20年”中,从稀少走向繁茂,从边缘走向主流的全过程。同时,作为一个从事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研究的学人,我也是新世纪中国影视产业爆炸式发展的亲历者和研究者。所以,我很高兴能够借由今天这个平台,把我对于当今科幻与影视相结合——暨中国国产科幻片的发展前景,做一个阐述。权当抛砖引玉,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国片的短板只在科幻

应该说,自从2002年新一轮的电影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的电影产业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繁荣。尤其是在商业电影领域,几乎所有类型片,国内影人都有涉猎,其中也不乏佳作。然而,唯独是在科幻片上难有突破,甚至已经成为了国片在抗衡好莱坞大片过程中唯一的短板。
以2014年上半年为例,本来国片的票房总收入一直是压过好莱坞大片,但是随着6月27号《变形金刚4》的上映,票房总收入对比形势几乎是一夕翻盘。而纵观整个上半年的票房排行榜,我们惊奇的发现,在进入前十名的六部好莱坞大片中,居然有五部是科幻题材(变形金刚4、X战警:逆转未来、美国队长2、超凡蜘蛛侠2、哥斯拉)。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现如今好莱坞在中国市场上最具吸金能力的片中就是科幻片。反过来说,国片在与好莱坞大片的票房对抗中,最薄弱的环节也就是科幻片。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些来自好莱坞的科幻大片,就会发现他们大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新瓶装旧酒”。《美国队长》的原著诞生于1941年,《蜘蛛侠》诞生于1962年、《X战警》诞生于1963年,而源自日本的《哥斯拉》,其首部拍摄时间则在1954年。说起来,最年轻的还是《变形金刚》,TV动画版的首映时间是1984年。换句话说,好莱坞是在吃我们这代人的青春回忆饭,用汽车人变形时的音效去戳中我们内心深处的兴奋点,而神乎其技的电影特效则是给我们这些沉浸于平淡生活的“年轻人”以见证奇迹的快感。

可是,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无法直接套用好莱坞科幻片的模式去拍摄中国自己的科幻片。今天,中国电影业的特效制作水平虽然距离好莱坞最尖端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已经从望尘莫及追近到望其项背的程度。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已经可以制作出与好莱坞相差不多的特效场面。但支撑起好莱坞大片场面的美式科幻文化,却无法成为中国科幻电影的承重墙。我们需要搞清楚的是,中国的科幻观众对科幻国片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二、跨世纪20年为国产科幻提供了大量资源

曾经有人形容,今天对于国产科幻片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我觉得更贴切的形容是满地干柴,只欠一个引燃的星火。

最近几年,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起飞,类型片的概念已经被业内广泛接受。甚至打着或者不打科幻片招牌的“科幻片”也已经有了好几部。但无论是在科幻迷还是电影迷的心目中,国产科幻片依然是一片空白,因为那些所谓的“国产科幻片”并不符合他们的期待。与此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和听到国内影迷对于好莱坞科幻大片中被植入的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的群起吐槽。由此可知,我们无法用机械拷贝好莱坞科幻大片的方式来完成中国科幻电影的类型建构。而唯一能够提供某些参考的就是此前中国科幻小说走过的以“本土化”为核心的跨世纪20年。

应该说,跨世纪20年拉近了中国科幻文学创作与世界水平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为科幻影视作品的改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是,近年来零零星星传来的一些改编消息,却并没有让我们感到乐观。


全文发布于:
http://kejiwenhua.cn/aspx/default/picshow.aspx?classid=151&id=1665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