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日前,《文学报》公布2014年度中国作协“作家定点深入生活”资助名单,一共五十多人次。其中有两个去了医院,三个去了水利港务部门,一个去了地质勘探区。其他人不是去这个村,就是去那个镇。比例悬殊,一望而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正确,但今天的中国主流文学却比任何时代都远离科学。不是钻进故纸堆,就是扎到农村去寻找诗意。而真正的农村人却一门心思要进城,接受沐浴在科技光辉下的现代生活方式。远离科技,与时代主流背道而驰,似乎就是中国主流文学作家的普及现状。

 

 

(网络配图 图片与本文不关)


  

其实,新中国建立后,文学艺术并不曾拒科技于门外。为知名科学家写报告文学,拍传记片就不用说了,新中国曾经在“现实主义”旗帜下大力描写工人阶级,而工人的喜怒哀乐更多与本职工作联系在一起。要写好这类作品,就必须写好工业生产技术。
  

 

新中国曾在这个领域出现过代表作。1964年拍摄的《青年鲁班》,故事核心就是如何改造“放大样”这种旧的生产技术。个人的解放,技术的进步在这部作品里有机地融为一体。1974年出品的《创业》,更是把石油工业技术牢牢嵌入故事核心中,与“贫油论”斗争、解决停钻、井喷等技术问题都是影片的重头戏。结尾处周挺山带人跳入池中用身体搅拌泥浆,这是中国电影经典画面之一,英雄气慨与科学原理完美在结合在一起。不知道井喷的危险性,以及应该怎么处理,就不能理解这个情节的含义。
  

 

当年的艺术家要写好这些技术细节,肯定要长期深入工厂企业去做生活积累。今天,中国已经拥有大量高科技企业,象腾讯和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深层次改变了几亿中国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但是,有没有作家想去那里去蹲点呢?

 

  

 

全文发布于:http://kejiwenhua.cn/aspx/default/newshow.aspx?classid=141&id=1468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