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以重大科技事件为对象的科技史作品,或者科技名家的传记文学,构成了科技史传出版市场。史以事件为对象,描写事件中的人。传以个人为对象,从个人角度描写他所参与的事件。两者共同构成一类出版市场。科技史传因为要直接写人,肯定要描写这些人的精神面貌,讨论他们的行为动机,要介绍他们赖以生存和创业的微观社会体制。这使得科技史传类读物天生具有文化特点。
  

 

改革开放之初,报告文学名家徐迟推出《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和《在湍流的涡漩中》。让公众领略到科技史所具有的人文魅力。徐迟并非科技界人士,饱受传统人文教育。在这三篇科技史传之外,徐迟一生大部分用来创作诗歌、散文、还翻译过《瓦尔登湖》。这种知识背景,让徐迟能够超越科技记者,用普通人的视角看待科学家。

 


  

 

创作科技史传,需要对科技成果的价值,以及背后的人物命运有深刻地理解,只有人文修养的作者不敢尝试。一般科技记者的视野又呈碎片化,缺乏对科技人文历史的整体把握。所以,科技史传类通俗出版物在中国中断了很长时间。目前有曹天元(代表作《量子物理史话》)、龚钴尔(代表作《航天简史》)等几位年轻作者在这个领域里奉献出佳作。另外,科学文化学者如吴国盛等人创作有科技史著作。虽系学术著作,但文字较为通俗,也可以视为科技史传类文化读物。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狭义上讲,科技史传是社会中一个领域的史传,它与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文化史并列。但从广义上讲,科技史传的价值还不在于向公众介绍一些学科的发展史,而是提供了从生产力角度看待人类历史变化的新视角。传统人文史传倾向于讨论人与人的关系,特别是政治关系。而生产力所反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更基础的层次上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揭示这种根本影响的科技史传,将会冲击传统人文史传的阅读地位。
  

 

科技史传也给我们理解传统人文文献提供了新视野。传统的宗教、政治、伦理、文学作品,其主题都是人与人的关系,而我们还可以从中了解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对这些作品进行新解读。
  

 

例如在鲁迅的《祝福》里,祥林嫂生活在中国富裕的江浙农村,孩子是被野狼叨走的。如今即使在偏远地区也极难找到大型野生食肉动物。祥林嫂的丈夫吃了碗冷饮,导致旧病复发而死亡,这也是当时医疗水平的真实体现。由于当时中国还没有开始工业化,她也不能通过到城市里打工来改变个人命运。
  

 

从这个角度去解读,祥林嫂个人悲剧的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这当然不是原作者设置的主题,但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却可以这样解读原作。如今中国女性很难再出发祥林嫂这种性格的人,因为我们生活在生产力水平更高的时代。
  

 

从生产力的角度,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重新解读传统文史作品,不仅会产生一大批论文专著,也会形成一系列有趣的通俗读物选题。如“通过唐诗看当时的军事技术”,“通过宋词看当时的农业生产”等。这将使科技史观点从狭窄的专业领域延伸开去,成为大众话题。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