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幸福到底能不能被测量?《环球时报》本周五的一篇文章提出了这个问题。作者从三个小问题入手,来讨论这个大问题。实际上,早在几年前,“国民幸福指数”就已经引入中国,成为测量幸福的一种尝试。

幸福也能编出“指数”?这是不是一种新忽悠?其实,虽然听上去象是一种经济数据,社会数据,但最早提出“国民幸福指数”并且开展众多研究的不是政治家,不是经济学家,也不是统计专家,而是一群心理学家。

当“国民幸福指数”这个概念日益被人重视,甚至进入政府决策部门的视线时,相当多的人都表示了怀疑。他们并非反对“有钱不等于快乐”,“GDP增加不等于幸福感增加”,而是觉得将高度个人化的幸福感弄出个“指数”来,简直不可思议。吃鱼翅和吃粉丝,天知道谁更幸福?

在这些朋友发表的议论中,大多忽略了一个细节。天灾人祸,聚散离合,这些事情谁都跑不了。但它对一个人的真正影响到底有多大呢?其实,任何形式的生活变化都需要当事人去适应,这导致了心理紧张,幸福感减少。他们将结婚、离婚、降职、升职、怀孕、流产这些都开列出来,评估它们对当事人的影响。这个测验将生活事件中性化,不拿公众的标准定好恶,而是要求人们选择它是“好事”还是“坏事”。

某人结婚时,公众肯定会认为这是喜事,但如果因为大操大办尔身心俱疲,他完全可能在“坏事”一栏中画勾。反过来,如果他和妻子争吵多年,终于分手,他也许把离婚当作好事。“生活事件量表”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完全以个人感受为基础。而平时人们并不在意当事人的感受,往往把外界的标准简单加在他身上:“你涨了这么多工资,还图什么?”“你老公这么有钱,你还不知足?”以此类推。

人们不仅自己要定性“好事”或者“坏事”,生活事件量表还要求人们自己“定量”。比如,“失学”对于你“无影响”、“轻度影响”、“中度影响”、“重度影响”、“极重影响”。有的孩子早就厌学多年,乐不得马上离校,他就可以选择“无影响”。

“生活事件量表”包含的事件少则三十多项,多了接近五十项,基本覆盖了人生所有重大事件。像“介入民事法律纠纷”,也就是俗称的“惹了官司”,倒退二十年还不是中国公民生活的内容,现在已经进入了量表。估计再过几年,“欠下房贷”也将进入更新版的生活事件量表中。

面对这样分项、分性质、分程序的细密考问,一个人自己都未必清楚的焦虑和烦恼,就被计量得清清楚楚。

当然,也有的心理学家坚持不把幸福感量化,只是定性地描述它。这里面最有影响的是马斯洛,他发明了“高峰体验”这个概念,普遍认为就是指幸福感。马斯洛举过一个例子来说明什么叫高峰体验:一对老夫妻等孩子们回来团聚。老主妇忙里忙外,等孩子们都走了,她坐下来,望着桌子上一片狼籍,心里突然升起一股强烈的快乐感觉。

马氏用这个例子来说明幸福感的高度个性化。不过,没有数字何称科学?不管他自己如何主张,后人还是想把他的研究予以量化。比如,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五层次,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了,人才能追求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没有任何数据来说明这个规律。而研究“国民幸福指数”的学者认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至5000美元这个区间后,金钱增长带来的快乐效应就开始递减。也就是说,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普遍满足了。

再往后,获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心理学教授卡尔曼把它带出心理学的圈子,和经济学家们联手进行“国民幸福总值”的研究。中国第一个引入此概念的,仍然是一位心理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博士后,社会心理学家邢占军。

围绕着幸福这个课题,中外心理学默默工作几十年。如今只不过刚被外界重视而已。不管“国民幸福指数“的研究将来如何发展,心理学都将是它的基础。那些外在的标准:GDP也好,基尼系数也好,都不能代替一个人真正的内心体验。

生活事件量表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一来,它的编写原则用句俗话就是“鞋合适与否,只有脚知道。”比如表里有一项:“性生活不慢满或独身”。一个人过独身生活,周围的人都看得到。但一个人性生活不满足,那就只有两口子知道了。所以我们切不可用外界标准来衡量一个人是不是幸福,以为有钱、有官、有名气、有地位就必然会幸福。

比如,“升官”是好事,“得子”是好事。但在心理咨询中,有的访客因为升官而患焦虑症,有的访客得了产后忧郁症。甚至有极端的例子,某男青年因为结婚时压力大,杀妻然后自杀。在“喜事”变成“丧事”以前,周围的人竟然没有觉察当事人情绪的变化。

二来,它提示我们,一个人到了人生的关口,压力会陡然增加。比如“开始就业”、“晋升、提级”、“

第一次远走他乡异国”、“生活规律重大变动”等等。新生活再好,总有个适应过程。这个过程无不伴随着压力。比如,一个农民工进城就业,人们只看到他收入提高几倍,却不关注他由此带来的精神压力。

还有,一个人和周围人的关系是否容恰,也是他得到幸福感的关键。表里几乎有四分之一的内容都涉及人际关系。如“恋爱失败,破裂”、“与爱人父母不和”、“子女管教困难”、“ 与上级关系紧张”、“ 被人误会、错怪、诬告、议论”……这些问题告诉我们,和谐出幸福。一个人际关系紧张的人,再有钱也没有快乐感。

当然,心理学家并非不关注钱的问题。表里也有些内容涉及“负债”、“失业”、“罚款”等等。但比起普通人只重视钱与幸福的关系,它给我们提供了更开阔的思路。

不管幸福最终能不能被测量,目前确实有一批心理学在测量它。这就是我们要知道的事情。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