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从图书到影视,目前各类科普作品都有两个明显缺陷。一是“缺乏未来”。过多宣讲已成型的知识,很少触及本领域的前沿课题。结果怎么弄都是哪些ABC,毫无新意。二是“目中无人”。科普作品只展示科技知识,不能绕到这些科技成果背后,讲讲创造知识的那些人,谈谈他们如何创造出这些成果。
 

这两大缺陷都是表面现象,背后凸现一个尴尬的现实:媒体和出版社里从事科普工作的人,往往不是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人。他们有些曾经毕业于科学专业,这还好说一些。有的完全没有受过科学训练,但是因为接受过影视或文字工作的训练,就被选送到这些传播部门。他们最大的缺陷是很少与科学界接触,站在圈外宣传圈内。那就只好不停地搞基础读本之类的东西。
 

现在的科普作者,有很多是大学生,或者只是擅于文字工作。他们受命于图书策划人,用剪刀加糨糊的方式进行创作。我自己就遇到过靠百度来拼贴文字的作者,因为被编辑查获,完成的书稿迟迟不能出版。
 

谁更熟悉一个领域将来的前景呢?恰恰是圈内人。他们早就跨过基础知识阶段,即使自己没从事尖端研究,日常工作中也要接触本学科前沿,知道哪些是热门,哪些将要成为热门。同时,他们的任务就是生产新知识。能否生产出来另当别论,至少他们知道科研程序是什么。科学知识在他们眼里是产品,是劳动成果,没有神秘感。
 

对于“外行科普”来说,能在不抄袭的前提下,用自己的话把基础知识表达清楚,已经很不容易了。至于行业发展,或者内幕秘闻,都是谈不上的,因为作者根本就不知道。但这些对公众来说,比单纯介绍知识更有吸引力。从人的角度谈科学,从发展的角度谈科学,这样的科学给人感觉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
 

那么,就请行内专家给公众作科普,可以吗?当然也不现实。你让袁隆平,欧阳自远这些专家天天写科普读物,主持科普讲座,表达水平另当别论,首先就是没时间。在一个高度分工的社会里,什么事都要有人专门去做才行。别的不说,出版社出书,杂志社约稿,都要定下截稿时间。我这些年组稿的经验就是少找专家执笔,因为最后拖稿的总是他们。
 

所以,我这里说的“内行科普”,是指要培养一个专业的科普队伍。他们受过系统的科学教育,但并不从事科研工作。他们平时游走于科研院所,科技企业,旁听各种学术会议,从中寻找科普的素材。他们知道在自己这个领域,谁在做什么,哪些课题正在走向成功,哪些课题被圈内人津津乐道。他们要站在袁隆平们的身边,替公众消化专家的智慧成果,再传递给公众。
 

同时,“科普专家”还要接受专门的传播训练,熟练于文字工作、摄影工作、影视拍摄工作。甚至,其中形体好的可以培养成科技节目主持人。现在电视台主持人去采访科学家,一听就知道主持人不懂行,临时背点台词就上阵,与科学家交流不起来。主持人问不出精妙的问题,专家也掏不出自己的存货。
 

由专业科普队伍来从事科普,这才是内行科普。当然,它在中国几乎为零,但有需求就有前途,中国拥有科普专家的时代并不遥远。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