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宇宙间有无数的星球,它们沿自己的轨道向四面八方疾飞。其中许多星球上都生存着和人类一样的智慧生命……

在今天,这不过是很一般的科幻构思,根本算不上神奇。但在乔尔丹诺·布鲁诺第一个提出这种设想时,竟然被视为异端。教会指责说,如果宇宙间有这么多智慧生命,它们都是上帝的造物吗?上帝创造完地球后,还要一个个去创造那些世界吗?耶稣只以自己的死救赎人类,还是也要跑到那些星球上不断地死后复活,以便把外星人从原罪中救赎出来?或者,宇宙间竟然生活着没有原罪的智慧生命?

这些对于无神论者来说有点夹缠不清的论题,当年竟然是处死布鲁诺的重要理由。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科幻文艺只能产生于科学理性思维的土壤上。如果卡梅隆生活在那个年代,他是不能写出《阿凡达》这种故事的,除非他给潘多拉星人也设置一位救世主。

科幻史几乎和科学史并行。科学兴则科幻兴,反之亦然。所以,要讨论科幻的诞生,必须从“怯魅”这个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说起。非此不足以说明,为什么前辈作家能够把幻想情节从神明那里分离出来。

在古人的眼里,客观世界既然象人那样不停地运动和变化,那么它必定是“活”的。春去秋来、风霜雨雪、日升月落,在古人眼里都是某些精神体支配的结果。于是,在这些现象背后必然存在着意志、善恶、价值和目的等灵性因素。并且它们和人类行为息息相关。“天遣”、“神恩”之类的观念遍布古代世界各处。所以,古人的自然观是附魅(enchanted)的。

在那个时代,即使奋斗在科学第一线的先驱者,也往往是用这种眼光来看待自然。神明与精灵充斥在他们的学术作品里。古代天文学将行星运行轨道确定为正圆,是由于正圆“最能体现神的完美”。托利拆利进行大气压实验后,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自然不喜欢真空”。 开普勒精心研究行星运行的三大定律,是为了服务于他的占星术事业。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后,认为这种超距作用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整个自然都是上帝的身体”。早期解剖学家孜孜不倦地研究人体构造,因为精妙的人体结构“最能体现造物主的智慧”。

近代科学从诞生到今天,一个主导倾向就是“怯魅”(disenchanted) “怯魅”又译为“除魅”、“去魅”,指人类在对客观世界的研究中,逐渐排除精神体作用的一个漫长过程。从天文学到物理学,从无生命界到生命现象,通过一个又一个领域的“怯魅”,自然被逐步看作纯客观的物质集合,客观世界无生命、没有喜怒哀乐,不再与价值、意义等精神现象相关,更不受人类思想感情的支配。

今天,无论你学习研究哪一门科学知识,都可以看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句定语,这便是数百年来“怯魅”过程的最终结果。有趣的是,怯魅过程使人类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自由意志的限制,天地万物不再是我们想怎样就怎样。但却使得人类控制自然力量的范围逐渐扩大。人们不再祈雨,却可以人工降雨,不再用巫医驱魔,却可以用医药治病。

这个漫长的过程同样影响着文艺界。在古代东西方的小说、戏剧中,神迹、魔法无处不在。它们不仅是奇幻作品的主要情节,即使被后人归入“现实主义”的一些作品,也很自然地会穿插神迹。《红楼梦》、《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小说不渗透着魔法。在那个时代的作者、读者心目中,超自然神迹本来就是现实世界的组成部分。

在近代科学逐渐“怯魅”的过程里,文学家们也在自己的作品里减少神迹或巫术的份量。比如,斯威夫特那部充满各种奇迹的《格列佛游记》,仅有“格拉布答布卓布”一处描写了“招魂术”,其它情节无论多么怪异,都是自然的、物质的。尽管斯威夫特对科学持有异议,但他的创作却明显受到“怯魅”的影响,有意地回避神迹和魔法。

科幻小说的诞生,正是“科学奇迹”代替“神迹”的结果。科学奇迹是小说作者杜撰出来的,超现实的。但它们又必须是客观的、自然的、非精神的。早在一百多年前,凡尔纳在研究爱伦·坡的作品时,就写下了这样的结论:现在,我想提请读者注意一下这些故事里的唯物主义方面。在这些故事当中,我们从没发现天意的干预。爱伦·坡似乎不接受这种天意干预,并主张用物理法则来解释一切;必要时,他甚至自己虚构出这样的一些法则来;在他的身上,我们感觉不到使他不断地静观超自然的那些信仰。”(转引自《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传》上卷,107页)

早期一些科幻萌芽作品里,也有些许巫术的痕迹,如梦游、移魂、催眠术等等。但到了十九世纪末期,科幻文艺真正定型以后,严格的物理界限就成为科幻文学的边疆。

可以说,后世科幻作家一直沿着这条路走向今天。特别是西方作家们,在那里,魔幻文学有强大的传统,相当一批作家既是科幻文学作家,又是魔幻文学作家。他们也更清楚这两种文学样式的不同。

认为科学幻想小说继承自幻想小说是不够的,宣称它是科学时代的幻想小说则是错误的。它是以世界的统一性为前提的神话故事,是建立在为所有人接受的某种合理性的基础之上。《科幻小说》,123页,(法)加泰尼奥。商务印书馆1998年出版。

不过,视科幻小说的诞生为受到科学界“怯魅”这一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并不是说奇幻小说与科幻小说相比,是一种低级落后的文学。奇幻小说在文学大家庭里自有其位置。笔者的意思是,在“怯魅”过程的影响下,科幻小说最终与奇幻小说区别开来,拥有了自己的特性。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