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都说中国学生负担重,“厌学症”流行,如今人们见识了泰国学生是何等的厌学。六月六日,泰国佛统府一名11年级(相当于高二)的学生为了逃课,不惜放火烧了教学楼!好在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目前他已经因纵火罪而被警方控制。

真正动手火烧学校的肯定是个别案例,但从心里想烧了学校的学生不在少数。这个报导让我联想起一部二战题材的英国喜剧电影,它从孩子的视角来拍摄伦敦大轰炸。那是大人们的磨难,却是孩子们的天堂,因为他们可以经常不去上课。影片里有这么一个情节:早上起来,孩子们背着书包,闷闷不乐地走向学校。突然一颗德军炸弹命中学校,孩子们看到爆炸,都高兴地把书包扔上天——总算可以不去上学了!

如今,“厌学症”这个词越传越广,不知道有多少心理机构打起治疗“厌学症”的招牌。笔者一个朋友便作这种生意。我问她,你用了什么疗法?她说哪里有什么疗法。孩子们闹着不去上学,家长磨不过,又怕放他们在社会上惹事,就以“治疗”的名义放到我这里看着。过一周、十天,他们在我这里呆得没意思了,也就回去了。

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修订版》中,专门设置有“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其中并没有“厌学症”一词。可见它和“网瘾”一样,是一个很流行,但并非权威的概念。事实上,如果我们把“厌学”界定为反感学校活动本身,而不是反感求知,那么生活中很难找到不“厌学”的人。毕业多年的同学聚在一起回忆学校时光,谈的无非是当年有哪些好伙伴,有什么有趣的业余活动,甚至食堂饭菜如何等等。你何曾看几个成年人坐在一起,津津乐道自己当年怎么认真听讲,怎么复习功课,怎么考试?要知道,这才是学校里主导的活动。

设想一下,如果你去询问在校生,甚至询问那些学习成绩不错的在校生:是否热爱学校的三项主导性活动——听讲、写作业复习功课、考试?他肯定会翻个白眼给你:你是不是有病?谁会喜欢这些?要不是为了拿文凭,我才不受这个罪呢。

目前对“厌学症”的舆论宣传完全是夸大其词。我们应该把“厌学”当成一个棘手的问题,但决不能随意把它看成一种心理疾病。一种社会活动本身难以激发兴趣,带来快乐,自然讨厌它的人就多。如果“厌学症”成立,那么富士康公司那些自杀的工人,是否也可以算是患了“厌工作症”呢?随便问问那些在一个单位里工作十年八年的老员工,有多少人还喜爱他手边的工作?如果把他们都诊断成“厌工作症”,并且能让社会接受这个说法,我想心理机构就能发大财了。

当然,我也并不是要写一篇文章来指责学校,认为学校本身让人讨厌,才是厌学现象的根源。事实上,一切社会组织都是为了实现某些集体任务才设置的。除非是游乐园、电影院、商店这些消费机构,其它社会组织都不会以快乐、兴趣为主导。现实中并不存在什么“快乐学习”,这和不存在“快乐制造”、“快乐军队训练”、“快乐行政管理”、“快乐生意”一样。在这些集体工作中尽可能照顾一些个人兴趣是可以的,但它们最终不是为了快乐,不是为了满足什么人的个性才建立的。

所以,在学校里学会适应集体活动造成的不快乐,这仅仅是人生的第一步。“厌学”根本不是什么心理问题,只不过是孩子们都要上的一堂课。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