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是《梦想的征途》前言里一段补白,插在前言第四、第五节之间。标题另起。


(五)
第四副眼镜——科幻文学是反映生产力如何影响人类生活的文学类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中国,每个搞文论专业的研究者都能背这两句话,否则便拿不到本子,不过是否用在实践中就另说了。以前经济基础对人性的影响还提一提,现在这种观点几乎被抛弃。而生产力对人性的影响更难在文学理论中看到。

不过,上海戏剧学院的陆军是个例外。他在《编剧理论与技法——从小型戏剧的文本写作切入》中这样说:戏剧反映现实生活也不是万能的,至少生产力的发展就反映不了。

作者是一位专攻传统戏剧的学者,所以没有就这个话题再深入下去。但这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结论。因为不光是传统戏剧,几乎一切主流文学作品都没怎么反映生产力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离开了科幻,它在文艺中就是隐身的。

什么是生产力?要从理论上界定这个概念很不容易,但人们已经约定俗成地认为生产力主要就是指各种生产技术。近代科学产生之前,是经验基础上的传统技术。近代科学产生之后,特别是在中国,被称为“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口号其实已经把什么是生产力讲得很清楚了。

而对于文艺作品来说,没表现生产力,当然也就没表现人类社会最根本的动力。那么,除了科幻,还有哪种文艺类型表现了生产力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呢?基本上没有!

打个比方,主流文艺所表现的,只是人类社会表面上的清山绿水。科幻表现的则是板块运动。那种雄浑的,决定一切的影响力,一般人看不出来,所以兴趣也不大,但它才实实在在造就了文人眼里的名山大川。

如果戴上这副眼镜,那么我们也就可以破除一个由来已久的偏见——越纯粹的科幻里面越没有人。其实,科幻作品里所表现的一切科学技术,如果不是影响到人的生活、人的心理,作者何以会产生创作冲动?它们又何以为激动那么多的读者?只是传统文艺界人士无法理解这些内容,所以才不激动,没感觉。

恰恰相反,科幻对人性的表现要深入得多。一般而言,科幻作品首先要摆出一个重大的科学发现,或者科学发明。接下来,或者讲它影响了故事里的这些人物,进而影响到全人类。或者反过来,这种科学发现、科学发明已经影响到全人类,科幻作品借几个人物来体现这种深刻的影响。

总之,科幻是从生产力变化这个角度来讲人性的变化,远比从文化、道德、宗教这些上层建筑领域讲人性要深刻得多。

这也便能够解释,为什么科幻在整个文艺大家庭里产生得那么晚。生产力确实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一切,但在几千年里,这种决定作用在一两代人身上都看不出来。据统计,比起汉朝,清朝人均生产力只提高了65%,还不如今日中国与我大学毕业时人均生产力提高的幅度,比起真实的板块运动快不了多少。

所以,科幻诞生于,并且兴旺于这样一个时代——生产力的变化在一代人身上就能产生深刻影响,以至于一个人在青年、中年和老年时期,必须生活在不同的生产力背景下。他的社会地位,他的生活方式,他的人性要承受许多次地震海啸般的冲击。这样的人们才会对这类话题有兴趣,无论是创作兴趣,还是阅读兴趣。

而“生产力如何影响人性”这个最基础的命题,传统文艺根本无法表达。到目前为止,科幻不能说对此已经表现得很好,至少它是唯一关注这个命题的文艺类型。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