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07年11月,汇才公司倒闭事件使一个神秘的行业——体验式培训浮出水面。这也是一个与心理训练十分接近的领域。

汇才人力技术有限公司总部设于加拿大,前几年进入大陆。由于收费高达数万元,顾客群体主要面向企业家阶层。许多人接受培训后感觉自己变化很大,甚至认为自己“以前许多年都是白活”,只有遇到汇才,方找到人生意义。他们往往积极介绍亲朋好友去接受培训,为此被指责为类似于传销的活动。但据学员说,他们介绍朋友接受培训,自己并没有提成。

由于培训场所封闭,只是透露出一鳞半瓜,培训内容在普通人看来稀奇古怪,汇才也被称为在进行邪教式、洗脑式的活动。不过汇才学员们对此反应各异。有一些人认同这种评论,也有些人感觉自己接受培训后确实得到了有益的改变。

汇才公司年收入曾经达到二亿元。无论是汇才的旧员工,还是接受过培训的学员,不少人都中肯地说,虽然它的许多作法并不合适,但它的培训确实有效。如今虽然倒闭,却带动了国内“体验式培训”这个行业的发展。甚至今年(2008)年一月,一些机构在深圳还举办了“全国培训行业年会”。其中有不少机构是汇才旧员工,甚至学员创办的。总之,这个行业正在逐渐发展中。

体验式培训有好多方面近似于心理训练。首先,它的许多内容就是从心理学中得到的,如“死亡游戏”就是改编自勒温的团体心理实验。心理剧原来是一种咨询方法,如今也是体验式培训的重点活动内容,它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心理学中的“角色扮演”。

甚至有的学员讽刺说,汇才教师绝对胜过所谓心理学博导。面对这样的挖苦,心理学博导们恐怕也只能无言以对。

体验式培训给学员一个交流平台,这一点和心理训练的效果也十分接近。“独学而无友”是心理训练之大忌。日常生活中人们回避深层心理问题,彼此想深交但又怕受到伤害。如果有人搭建起让人深入交流内心体验的平台,就满足了这一需要,平台本身就能起到训练作用。

实际上,如果一个成年人从未接触过任何心理学知识,那么当他接触到汇才这样暴风骤雨式的培训后,肯定会有激烈的冲击感。但如果一个人自小就学习心理学,接受心理训练,这些活动的影响力就很一般了,甚至会感觉是小儿科。这些体验式培训之所以有市场,并且以后还可能有十几年、几十年的市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正规心理训练尚未起步。公众除了在这里,很难找到接受心理训练的平台。

尽管彼此很接近,但体验式培训毕竟不是心理训练。它们之间有着很重要的区别。

一,体验式培训都是商业活动,心理训练的平台可以是商业的,也可以是公益的,更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系统进行。

从汇才的例子可以看出,心理训练如果要走向商业化,必须十分小心。因为心理训练必须全面、彻底、长期地进行,甚至终生不缀,成为个人生活习惯的一部分才有效。而商业收费机制很容易促使教学双方都追求短期效果,练邪功,抄近路。相对而言,心理训练则植根于心理学一百多年积累的知识,系统、平和、扎实。

二,由于是商业培训,兼收费奇高,体验式培训只能以“高端人群”为主。而心理训练面向一切人群,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由于没有收入,他们根本不可能成为商业培训的对象,而在青少年中间进行心理训练,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体验式培训的团体高度同质化,心理训练则强调组成异质群体来进行,即让不同年龄、地域、行业和地位的人结合在一个训练团体里活动。一个退休老人要和青年学生同组,一个企业老板要和打工仔同组。只有在异质群体里,人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他阶层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促进社会各人群间的深入沟通。同质群体很容易走向自我封闭,即使是一个号称由精英组成的同质群体。

三,由于是商业活动,体验式培训以保护知识产权为由,总是要求学员保密。其实,体验式活动本身并不需要什么高技术,极易模仿。提高神秘性只是要价的方式。而心理训练并不需要保密,目前在中小学里进行的心理教育就完全是公开的。这就象无须对“公路慢跑能健身”保密一样。你跑了就能健身,不跑就没有效果。“公路慢跑”本身根本不必保密。心理训练所提供的,正是和公路慢跑一样的活动。它们的效果不在于很高端,很神秘,而在于坚持!

即使由商业机构来操作心理训练活动,也未必有如此严格的保密需要。心理训练客观上需要大家以一定的形式组织起来进行,并且好多项目涉及器械训练,这都使它有一定的门坎。当然,这个门坎也必须设置得很低,以服务于全体人口。

四,由于主要面向企业老板和经理人进行培训,体验式培训里面有“如何统驭员工”这类课程,以服务于企业家阶层的需要。

严肃的心理学有没有可能提供“统驭术”?可以!从工业心理学开始,如何使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就是个研究重点,从里面抽出一些经过检验的知识提供给老板们也无可厚非。不过心理训练并没有这种赤裸裸的功利性。它的目标是发展人们的一般心理机能。至于这些心理机能强大以后当事人拿它们做什么,并不是心理训练要考虑的范围。老板愿意用它们来驾驭员工,或者员工愿意用它们来操控老板,悉听自便。

五,体验式培训为了吸引人参加,多使用某种宗教狂热式的宣传手段。这种倾向不光体验式培训里存在,一些心理咨询流派也是如此,以本学派基本理论(类似于教义)和该流派创始人(类似于教主)为崇拜对象。弗洛伊德曾经建立过小组织,捍卫自己的学说,清除“叛徒”,先后开除阿德勒与荣格。早年策立荣格为“王储”的行为更和科学毫无关系,充分反映了精神分析的宗教化。

美国分析家弗洛姆曾经研究过早期精神分析的历史,认为弗洛伊德本人就有组织“类宗教团体”的打算,只是他缺乏政治活动能力才没有实现。

后来,荣格的信徒更直接把他的学说当宗教替代品。敏感小组训练在美国发展时曾经被司法部门调查过。在大陆,现在也有些以创始人名字命名的“疗法”,宣传者极力捧崇创始人本身的伟力。有的咨询师大力宣传自己可以解梦、催眠。这些人的行事风格已经很近似于当年的“气功大师”。甚至,个别咨询机构直接要求加入连锁经营的咨询师向他们宣誓效忠!

为什么会屡屡出现这种现象呢?沽名钩誉?市场推销的需要?创始人的性格缺陷?这些理由或许都有一些。大陆某些“心理大师”每每也被别人以这些理由鄙视之,个别人后来正是由于经济问题被收监入狱。

但还有一个更深刻的原因人们并没有挖掘到,那就是商业培训工作客观条件局限大。时间短,场地仅限于培训机构内,方法只限于语言和游戏。如何能使自己的语言更有威力?如何在一个小场地里产生更大影响?这些实际问题往往把培训师引向将其神圣化,或者神秘化的道路上去。

不光体验式培训,传销、生命动力等也有这个问题,举凡宗教式的培训都有洗脑色彩。心理学家研究过洗脑现象,认为它主要由两个条件构成。一是建立起封闭场所,让被洗脑的人长时间呆在里面,尽可能隔绝外部信息,只接触本门本派的信息。二是在宣传上指责其它各种教义、理论,甚至认为普通人的生活方式都是错的,只有自己这个理论最正确。所有其他人都生活在错误中。

在一些参加过汇才培训,辨别力又不够的学员身上就出现这个问题。他们动辄指责周围的人,认为别人都在阻碍社会发展,不进步。

心理训练也要改变人的态度,但必须与洗脑行为划清界限。首先,心理训练主张使用各种场所,而非一定在封闭的某个处所里进行。人们可以爬山涉水,或者在公园,甚至娱乐场所进行各种训练,与现实生活不脱节。

其次,现实生活中几千年来就积累下各种心理训练方法,如气功、音乐等。搞心理训练绝不是另起炉灶,先与这些生活宝库隔绝,再宣称只有自己的方法最正确,而是力争将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有益活动整合在心理训练之内。

再次,心理训练的重心是训练者个人。心理训练有两大基本目标,一是帮助每个人提升自己面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力,二是整合自己的人格,帮助人们找到自我,找到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这两者都是纯粹个人化的目标。心理训练不会让人俯首于一个神圣的导师,或者神秘的体系之下。

心理训练要求在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个人视自己的条件灵活运用。每种训练项目必须提供心理学的解释,力求和主流心理学接轨。这些都避免了装神弄鬼的可能。

本文完稿于前年此时,资料稍旧,但结论还新。目前市面上不少所谓培训都有装神弄鬼的成分,它们均产生于“心理学尚未普及”这个土壤上。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