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科幻网:听说你有几年淡出了科幻工作?

郑:是的。05年那一年,我连续写了四本书都没有出版,我知道科幻出版已经跌到一定程度了,在这里呆不住了。正好有科技传媒界的朋友让我写心理方面的文章,我就去搞老本行了。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08年底。这三年里我在科幻方面只做了两件事,一是给报刊写专栏,介绍经典小说和电影。二是跟踪国内科幻市场动态,每月一篇总结。这三年有八成的精力都放到心理科普作品的创作上。

科幻网:今年的情况呢?

郑:今年的情况完全相反,只有两成不到的精力在给报刊写心理专栏文章,八成精力都放到科幻上了。但这不是我想回来就回来的,主要是出版商回来了,投资人回来了。他们不回来,作者自己怎么努力也是没用的。

今年我接了五套科幻图书的活。一套已经在印刷中,估计能赶上北京的书会。一套刚签了合同。这两套每套都有二十本,规模挺大。还有一套短篇系列,我给了几个短篇,是由书商操作的。第四套的意向已经谈定,我给了人家两个长篇,但合同还没签,不能说百分之百成。最后一套刚接触。

不管怎么说,这种势头是这几年都没有的。当然,这次搞科幻书的完全是一拨新社、新编辑,当年出版科幻图书的出版社和编辑都不敢再回来。其中有的编辑还帮助组织这些新书,但自己不敢做。这是希望中的隐忧,说明当年科幻泡沫破灭的杀伤力还在1。

科幻网:你这几年主要关注科幻周边市场,有没有参加其中的工作?

郑:今年接了一个和世博会有关的活儿。世博会上要放一些介绍中国科技成果的片子,其中不少是科幻题材。我参与了其中一个。具体情况不便细谈,但有一点可以说说:这个片子投资是一秒钟一万块!现在好多上了院线的国产片都没达到这个投资水平。而且这么多钱根本不需要回报,是政治宣传任务。

通过这次接触我知道,中国影视的制作技术确实已经和世界同步了,钱也根本不是问题。没拍出好的科幻片只是一个艺术倾向问题。但这一点正在改变。可以说你能叫出名的一线电影人,两岸三地的包括在内,几乎都在和科幻沾边。要么拍了科幻,要么正在拍科幻,要么在国外科幻片里插上一脚,要么在为自己的科幻项目找投资。这是一个代际更替的现象——三四十岁这代电影人中不少人爱科幻,想搞科幻。

科幻网:前两年经常听科幻圈里的人说,科幻现在很惨。你觉得呢?

郑:那时候只是原创科幻的出版惨,但周边市场一直在扩大。周边市场的规模是出版无法比的。一个科幻主题公园就投几亿,是一年所有科幻出版物总和的几倍。整个市场在扩大,科幻原创出版早晚会回来。

另外在当年我就和他们说:不要怕,科幻和武侠、言情、侦探一样是个基本类型,出版界几年轮一圈,早晚得转回来。话是这么说,但我也没想到他们回来得这么快,我以为得下一个十年见了。上述这些书还没有一套问世。一旦问世,跟风效果马上会出来。

科幻网:如果再有这种科幻出版高潮,新作者会得到好处吗?

郑:肯定会。回顾中国每次科幻出版高潮,最初都是从再版老作品,或者找老作者创作开始的。新来的社不认识新人,当然只找老人。然后便是新作品。因为老作者、老作品总是有限的。

前几年不断有朋友把自己的科幻长篇发给我,请我推荐一下。我说我自己的都卖不出去,哪里能帮你们推销?甚至我劝他们先放一下,如果有构思,在脑子里存几年也不会烂,等市场情况好了再写。现在我想大家可以动笔了。一般出版社上半年会定选题,那时会有一批科幻选题出来。到时候新作者肯定有机会。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