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直在研究科幻,所以要经常看科幻圈里的人怎么评论这个行当。看来看去,笔者不禁哑然失笑,科幻作家几乎都是“活雷锋”,他们用自己的想象力去构想科技的未来,社会的未来,人类的未来,一切一切的未来,只有当他们谈论科幻的未来时,眼前却停留在现实中。甚至,不少人对科幻的印象还停留在过去的某个时代里。他们忘了要对科幻作一番“科幻”。

于是,大家通过媒体采访或者学术著作看到的有关科幻的议论,不说哀鸿遍野,至少也是一片黯然。朋友们遇到我也说,你对科幻那么乐观,是不是在忽悠大家啊。科幻,或者说中国科幻,哪里会有什么前途。

回顾一百年前,二百年前,每个时代都会有大学者站出来,把他那时某个特殊的现象永恒化,以为今后将永远如何如何。结果用不了多少年,他们的看法就过时了。而在今天,各种有关科幻发展的观点,我还很少遇到有超过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它们不仅没有前瞻性,连帮助大家认清科幻的现状都做不到。

科幻在西方站稳脚跟也就一百年不到,可以看成一个青春期的少年。在中国更是只有二十年,完全是个刚会说话的婴儿。不去思考它的青年期、成年期,把婴儿时期的表现当成永恒,那么不要说一百年,三十年后的人们都会笑话这些观点。下面这些观点,就是我认为已经过时,却仍然占据许多人头脑的。

A,中国人饭都吃不饱,哪里能搞什么科幻?

台湾黄海先生在回顾台湾科幻史时曾经指出,1968年到八十年代是台湾科幻的一波高潮,而这个时期,台湾人均GDP从三百美元发展到两千美元。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笔者翻阅了经济文献,发现在海峡另一边,中国大陆人均GDP从三百美元发展到两千美元,差不多是1993年到2005年,大陆科幻也恰恰在这个阶段站稳了脚跟。

甚至,所谓美国科幻的黄金时代,即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人均GDP也恰恰落在这个发展区间里。1956年,美国人均GDP跨越两千美元大关,而那正是美国科幻兴旺发达,正准备向全社会输出其影响的时候。

在人均GDP和科幻兴起之间不能做简单的类比,而要深入挖掘其原因。现代社会的经济腾飞并非象古代那样,靠“国泰民安”、“政通人和”来实现,主要是大量发展以科技为基础的巨型产业,即所谓的“上项目”。比如,在台湾科幻振兴的那段时间里,台湾执政当局推行“十大建设”,包括高速路、核电厂、机场、港口、石化厂等,无一不是靠新技术支撑的巨型产业。美国和中国大陆也无不如此。

这些产业不仅彻底将台湾从农业经济提升为工业经济,而且吸收大量科技人才,催生了科技教育的普及程度,一大批“科学人口”从此诞生。它们还在民众中制造了广泛的科技体验。科技不再是锁在科学家实验室里的神秘成果,人们看得见,摸得到,用得着。孩子们学习科学,媒体上谈论科学。只有这在样的背景下,科幻才能伴随着科学这个热点,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饿着肚子当然搞不了科幻,所以科幻不会在老挝和津巴布韦兴旺起来。但在中国大陆,现在不搞什么时候搞?

B,中国传统文化决定了我们搞不了科幻。

说这话的人一定只生活在书本里,我建议他站起来看看窗外,看看那些高楼大厦,公路桥梁,天上的飞机,地上的汽车,电器行里的售货员,洗车店里的农民工,还有多少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建国以后被清扫了三十年,后来又被西方文化覆盖了三十年,如今除了一些靠这个吃饭的人文学者,谁真拿它当回事?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无聊时的读本。说中国传统文化还在影响今天中国人的生活,只不过是一种想当然。

学校里不讲,工作上不用的东西,能有什么实际性的影响?今天真正有决定性影响的就是科技文化。没人提这一点根本没关系,它已经化成我们周围的一切,决定着我们的生活。

C,中国人的科幻素质决定了他们接受不了科幻

自从1905年中国废科举,办新学,有一件事是不变的,就是接受大学教育的人与日俱增。除了文革这个万载难逢的事件,每隔十几二十年,大学在校生人数就会明显增加。如今,每年大学毕业生数量接近香港总人口,全部在校生总数接近台湾总人口。中国人的科学素质不管现在是什么水平,这个水平逐年提升是无可质疑的。

科幻就是一种精英文化,没有起码的科技知识储备,难以接受和欣赏科幻。一个山沟里的老农民,这辈子不会喜欢科幻。但他的儿子,孙子如果出来读大学,就有可能成为科幻迷。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山沟里的老农民越来越少,城里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现在还看不出有什么事情能改变这个大趋势,再有想象力也想象不出。

所以,中国科幻的受众群体在刚性增加,这个结论不会有任何问题。

D,中国科幻的形势这么好?怎么就是不见起色。

一个领域有巨大潜力而没有转化成实力,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人、财、物的投入不足,为开发中国科幻市场做实事的人不多。仅此而已。

如今,北大荒地区出产中国30%的大豆和50%的玉米。这个结果怎么来的?就是过去半个世纪,累计数十万人的劳动换来的。那片地方本身就肥沃,这么多人实实在在干了几十年,当然就有好收成。

中国科幻就是一个北大荒,本身很肥沃,如果一直没有好的产出,只能怪真正在这里花精力开垦的人太少,或者他们努力得不够。

E,文人阶层都不关注科学,当然也不关注科幻。

过去确实是这样,但转折马上就要到来。只接受人文教育而没有基本科学素养,连“原子”和“DNA”都不明白的文人,基本上都已经很老了,正在或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并放弃了话语权。事实上,笔者认识一大批中文专业的硕士、博士、博士后,正在或者曾经以科幻为研究对象进行过专业研究。

科幻是个典型的代际文化。倒退三十年,主流文人连武侠都不能接受,后来也能接受了。这就是文化现象的代际更替,上代人普遍不喜欢的东西,下代人能普遍接受。所以不用着急,耐心等待就行。能够接受,甚至普遍喜欢科幻的那一代文人正在形成。你暂时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只不过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话语权,但这个大变革——以我个人的估计——十年八年之内就要完成了。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