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我不喜欢高尔夫,只不过因为常看体育报纸,所以“老虎伍兹有外遇”的消息也便入了眼。开始没觉得这是多大的事。有一天忽然看到,伍兹被诊断为患了性瘾,并且到密西西比松林诊所接受治疗!

从那以后,媒体上今天出现一幅松林诊所的图片,明天出现一篇“虎嫂陪丈夫治疗”的消息。这个事件居然在体育媒体上连篇累牍起来。

如果说伍兹这点事就算是有心理疾病,篮球巨星张伯伦在天之灵肯定会笑而不语。当年老张自称“力敌万人”,就算有吹牛的成分,把数字缩水百分之一,伍兹拍马也赶不上。但是老张在球场上何曾有病状?一种“病”如果对人的健康根本没有影响,为什么一定要说它是“病”呢。

在心理治疗领域,最近出现了一个“社会建构论”流派。“社会建构”这个概念的意思是:所谓实在、真理、谬误只是社会公认的结果,只是人们说出来标签而已,并不具有多大的真实性。把这个道理运用在心理治疗上,该派治疗家认为,许多心理疾病只是社会给某种行为贴的标签。以前人们不把它们当成病看待,现在把它们当成病,只不过是社会舆论转向而已。

就拿伍兹这个事情来说吧,如果排除一切价值判断,客观中性地描述,那么就是“某人与多个异性有性关系”。在性道德严格的时代,比如西方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个现象会被称为“道德败坏”,属于道德问题。在张伯伦能够自吹自擂的时代,这样做属于性解放,是某种英雄行为。在今天它会被称为“性瘾”,是一种病,是值得同情的现象。说来说去,事情还是那个事情,只不过贴上的标签不停地变。

伍兹之所以会有这个问题,原因很简单,能够直接激发身体快感的行为更具有吸引力。比如一个家长对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建功立业。这个孩子的同学又对他说:快来打游戏吧,别去上课了。这两件事哪个更有诱惑力?当然是后者!古往今来谁都是这样,只不过有人自制力强,有人自制力差而已。伍兹经常去偷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和一个人暴饮暴食没有本质区别。

为什么绝大多数人没有伍兹这样的行为呢?第一,可能是道德水准高,自制力强,根本没贼心。第二,可能是有贼心没贼胆,怕受道德遣责,进而导致事业生活不顺利。第三,有贼心也有贼胆,就是没有伍兹的物质条件。它根本就是个很普通的问题,你用常识就可以解释。

有的读者会怀疑,又是“瘾”,又是“诊所”,又是“治疗”,多么专业的术语啊,怎么能不是病呢?其实,什么是心理疾病有严格的判断标准。在美国要参照《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在中国要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数方案与诊断标准》。如果怕这两个标准渗透了文化因素、社会因素,还可以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中有关精神障碍的条目。无论哪个标准里都没性瘾这种“病”,它完全是一些人制造出来的标签式概念。

在上述诊断标准里,确实记录着“性欲亢进”这个症状,但它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而是燥狂症或者精神分裂症的一个症状,类似于民间使用的“花痴”一词。有这个症状的人常常赤身裸体满大街逛。伍兹如果真到了这个程度,那肯定就要送到精神病院了。

仔细去看这些有关“伍兹治性瘾”的新闻,不妨推测为伍兹商业团队为了挽回其市场价值而进行的公关活动。不要说性瘾这么个难以启耻的“病”,就是正常的生理疾病,谁又会大张旗鼓地去求治?或者表面上接受“秘密治疗”,但“治疗”细节能却隔三差五透露于媒体之上?早有财经媒体分析过,这个事件让伍兹的商业价值减少若干,让整个高尔夫球的商业价值减少若干。或许这才是伍兹被贴上性瘾标签的真实原因吧。

这种宣传已经起了效果。我就看到一些中国网友这样的留言:同情他吧,他只是有病。当然,笔者也不是卫道士,非要撕下这个标签,给他贴上道德标签。只不过事实总是藏在各种标签的后面,大家总还是希望多看一些事实吧。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