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种“科普”很需要
——简介《看病的智慧》
   我一直在寻找这种科普作品:它并非介绍科学技术本身,而是介绍科学技术被哪些人,哪些机构,以什么方式在运用。按传统的定义,这类作品或许都不能算成科普,但它可能比光谈科学技术本身的科普作品,或者只对著名科学家歌功颂德的科普作品更有价值。

只是这类作品几乎找不到,笔者找了多年才终于找来一本。书名叫《看病的智慧》,作者笔名信天翁,是一位退休医生,从医经验肯定没得说。同时他还是业余作家,出版过几部文艺作品。综合二者,他有能力把医院中一些涉及医学技术运用的潜规则生动地写出来。

这本书主要不是讲疾病和治疗,而是讲大家得了病后如何去看病。为了实际这个目的,作者必须要介绍现在的医院是如何运作的,如今的医生是怎么工作的。

笔者读完本书后第一感觉,就是在外行眼里,一种科学技术的本来面目和它在运用中的表现常常混到了一起。

举个简单的例子,公众现在有种看法:西医总要用一大堆仪器去检查病人,这是它和中医的重要区别。而作者则告诉我们,如今医生之所以上来就给病人开一堆检查单子,有可能只是为了赚钱,因为检查项目的利润高。有可能是为了避免医疗纠纷,保护自己。有这些社会因素存在,我们就不能从纯粹的医学角度来讨论为什么仪器检查被西医广泛运用。

还有一些特殊原因促成了医生们的某些具体操作习惯。比如放射科的医生为什么喜欢拍X光片而不做透视?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怕“吃”太多的X光线,影响健康。这个理由是外行难以想象的。

对于那些被公众瞩目的医疗问题,作者身为医生,能站在公众的另一边介绍细节,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比如“过度医疗”是怎么回事?“专家门诊”有什么用?“大会诊”有没有意义?作者都进行了透彻的解析。

书中不乏对一些典型的医生心理规律的描述。比如医生最怕接待什么样的病人?什么样的医生可靠?微笑服务是否有重要意义?这些问题身为医生的作者都给了中肯的答案。

应该不应该给医生红包?对这个职业道德问题,一般舆论就是劈头盖脸一顿臭骂,而作者则给大家进行具体分析:在医院里什么岗位的医生最容易拿红包?如果给了他们红包,他们能给病人做什么?如果不给的话,他们有没有可能在治疗上使绊子?这种细节分析比空洞的道德说教要有用得多。

公众对于科学机制不了解,也容易造成求医问药时上当受骗。比如有些假医假药的广告依托个案来宣传,并且总能赢得一些市场。那些个案是怎么来的?它们是否能证明一种医药的效果?作者给大家进行了澄清。

当然,作为一本帮助读者求医问药的书,作者还是用一定篇幅来介绍具体的医学知识,如“感冒与寒冷的关系”,“香灰能不能治病”等等。但本书最出彩的部分就是对医生工作机制的介绍。作者想帮助大家避免由于医、患之间的误解,造成金钱、健康、乃至生命的损失。或许正因为如此,作者手里有些更具有爆炸性的例子并没有写在书里。按他的话说,如果把这些年在医疗体制内的见闻都写出来,三十万字都不够。

读完《看病的智慧》,我也希望接着能读到讲建筑工程师的书,讲家电设计师的书,讲电脑程序员的书。科学终归是由人使用的,使用者也是一群特殊的人,每个这样的圈子里都有不少潜规则。不了解这些实际情况,单单看那些记录在书本上的科学技术,我们其实并不能真得读懂一门科学。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