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为“成功之母”作传
都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但有哪本传记是写这位“成功之母”的呢?人们最多会在记录某次伟大成功,或者某位成功人士时,提一下曾经有过的失败。但《“曙光号”全解密》不同,它记录的是中国航天史上无疾而终的伟大探索。

早在五十年代,新中国决策者就希望在航天领域紧跟苏美脚步。到了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这种决心凝聚成一个叫“曙光号”的载人航天计划。如果一切顺利,早在1973年,第一名中国宇航员就会跃入苍穹。按照苏美的经验,从本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到第一个宇航员入轨,也就隔几年时间。举全国之力,“曙光号”计划是很有可能成功的。

这就是《“曙光号”全解密》所揭示的核心事件。不过全书还不限于此,而是以航天医学研究机构——507所为线索,将大部分篇幅延伸到更遥远的50年代,讲述了中国航天科技人员怎样在恶劣条件下起步。

在我这样的“60后”读者心目中,那个时代的人们整天喊着政治口号,做着荒唐的事情。其实不然,很多人在做正事,做实事。在书里,我们确实能看到独特的时代烙印。比如宇航员在训练时,靠念主席语录来克服心理不适。为了压倒苏美,计划第一次送五名宇航员上天!为了突出政治,首次发射还必须送上一个政委。

然而在这些荒诞表面背后,是科研人员艰苦的努力。作者用大量实例告诉我们在贫困落后的条件下,前辈们用何等粗陋的方法起步。主持研制航天服的是一位老裁缝,没上过学,不懂外语,只能对着国外宇航服的照片自己琢磨。实验室里不少设备的模型用草纸板制做,甚至给毛泽东看的火箭模型简陋到必须用人拉上拉下。化学家没有必要的设备进行检测,只能用舌头分辨实验药品。发现不对劲,马上要到水龙头下面漱口。

除了必须的科研工作外,这些科学家甚至还要自己推着独轮车,搬砖运瓦进行土建工程,为自己的研究创造条件。往往是上级一个命令,他们就要离开家人。有的人一别数月,甚至被同事怀疑为失踪。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前辈们创造了许多成绩。在电火箭、微重力模拟等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书中有个光辉的名单——中国第一代宇航员全名单。他们接受训练后,返回各自单位,按照上级命令“随时等待电话通知”。这一等就是近三十年。直到眼看自己年纪增加,已经不适合航天才放弃。最后,这批默默无闻的先驱只能在电视机前目睹杨利伟的壮举。

更令我感动的是那些“锻炼员”。拥有这个特殊名称的人其实就是“大白鼠”。他们要承受超重、失重、高温、低温、高压、低压等极端环境,取得各种生理、心理实验数据。一些实验不能用金贵的宇航员来做,就由他们顶上去。两位“锻炼员”被送入模拟太空舱,在几立方米空间里一呆就是一个月。其中一个锻炼员险些失常,要自杀。读到这里,我丝毫无法把他看成懦夫,这完全是超强的幽闭测试。

由于中央领导调整了航天事业的目标,这个宏伟的计划逐渐下马。作者一方面肯定下马的决策很正确,着眼了当时的国民经济大局。另一方面也不无遗憾地描述了“曙光号”计划涉及到的那些科研工作者。毕竟这是他们事业的失败。而且还不是由于自己努力不够。作者在全书最后花了不少篇幅介绍了这个计划下马的过程。他们的成果如何被埋没,如何失去租来的工作场地,未来的宇航员天天啃窝头,掌握尖端技术的研究人员忙于找活干。     

失败乃成功之母,但我们究竟有多少次正视过这位默默无闻的母亲呢?

《“曙光号”全解密》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年一月出版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