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并非一本科技史
你要写一本科技史?科学史?这有什么新鲜的?大学里早就有了这门课,新华书店里也可以买到这方面的书,尽管它们的发行量都不大,公众还不是太了解。

是的,现在早就有了科技史。就是我写这本书,也主要参考了那些科技史。不过这并不是又一本科技史,而是一本讲科技如何决定人类社会进程的历史书,是一本以科技为主线的历史书。

它和一般的科技史有什么不同呢?首先,目前的科技史延续了科技界的一种偏见——基础理论高于应用科学和观测科学,而科学整体上又高于工程技术。这类史书里津津乐道的是一些基础理论学者。他们是大明星,靠聪明的头脑灵机一动来研究科学,而其他人都是小配角。

比如这类史书会用一整章来谈论哥白尼如何创建日心说,而弟谷尽管为观测天相搞瞎了眼睛,也肯定分不到这么多篇幅。或者他们会大谈魏格纳怎么从一张世界地图里悟出“大陆漂移说”,而不会多谈为了画出那张图,死去的成百上千名探险家。

我的这本历史书反其道而行之,以技术为核心,因为真正给我们提供衣食住行,进而决定人类命运的是技术。而在科学领域中,也主要突出那些以往默默无闻的观测家、探险家。没有他们持之以恒的资料收集工作,那些端坐书斋里的聪明人是悟不出什么的。

其次,它主要记录这些技术如何决定着社会发展进程,比如红薯、玉米种植术和杂交水稻如何供养更多的中国人,从而推迟、或者消融了一些社会灾难。所以,这本书里记载的东西,可能既非一般历史书所关注,也非一般科技史所关注。并且,它的一半篇幅(甚至是不足一半的篇幅)用来讲述这些科学技术本身,另一半则要介绍它们在这个世界上的传播过程,以及在传播中如何改变了整个世界。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