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沸沸扬扬的“卢美美”事件逐渐走向沉寂。笔者最后一次看到有关这一事件的消息来自上周的《经济观察报》。该采访告诉我们,“天九集团”仍在经营他们的会议生意。在最新一次会议上,卢俊卿夸张地告诉大家:两千名记者查了两个月,最后查出“清白”二字。胜利之情溢于言表。

   笔者许多年前就曾接触过卢俊卿和他的会议生意,后来也陆续收到过他们发来的信息,对“天九集团”多少有些了解。所以事件刚一曝出我就对朋友说,估计是有人在黑他。卢的生意合法不合理,属于典型的愿打愿挨。有人需要往脸上贴金,他就制造出一些金片片卖出去。大家心照不宣。卢俊卿一直走在法律的河边,估计并没有湿过鞋,所以查不出问题很正常。

至于那个慈善项目,并没有从普通公众口袋里拿钱,拿的都是企业的钱。炒作者想把“卢美美”往“郭美美”那边靠,最终也没有成功,毕竟两者根本不是一个性质。至于“政商交易”,这在华盛顿那里叫“政府公关”,可以公开注册公司运营的。卢实际做的事并不更过分,甚至未必有多少效果。

    这个不了了之的结果我早就猜到了,笔者在整个事件中关注的,是卢氏家族与公众舆论打交道的过程。对于一个组织机构来说,这属于社会心理技术的范畴,即如何在公众那里塑造形象和保持形象。卢俊卿尽管“无辜”,但一开始差点翻船,就在于他长年只与上层精英打交道,不知道怎么通过媒体与公众打交道。

一个组织想使用社会心理技术制造形象,可以使用自己的媒体,也可以使用公众媒体。自己的媒体好控制,但影响力和公信度极其有限。公众媒体有巨大的影响力与公信度,但并不是卢俊卿能够控制的。卢一开始只使用自己的内刊,与某些公众媒体剑拔弩张,结果给自己树了强敌。

后来,卢俊卿意识到自己那些媒体根本不够分量,开始积极参加与事件有关的电视辩论和网络采访。以为可以利用公众媒体给自己澄清。然而公众媒体炒作新闻热点都有自己的动机。很多人遇到被采访,就认为自己发出声音的机会来了。其实人们发给媒体的声音,肯定要被媒体删减,排列,甚至面目全非。卢俊卿和女儿在这些节目中急于为自己辩护的心态昭然若揭,效果当然与初衷完全相反,你越辩护,越说明你有问题。

我确实相信有人在黑他们。作会议生意的不是他们一家,卢俊卿是其中的佼佼者,被黑实属自然。不光是这起事件,如今媒体上曝光的许多企业黑幕,都是有人幕后搞动作。然而不管什么人在搞动作,被命中的企业不能直接反击,只能对公众解释那个媒体上公开的问题。这是一个潜规则。卢俊卿并不熟悉这个规则,甚至悬赏寻找黑手,这是他整个公关活动中最大的败笔,几乎就让他彻底洗不清。

在一期卢俊卿参加的节目里,某嘉宾诚恳地说道: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没有多少新闻事件是以不信者被大量说服而告终,它们都是被淡忘的。过些天就有新鲜事,人们不再提起旧新闻。

从那以后,不知道是否听从了这位嘉宾的意见。卢俊卿开始了冷处理。这几乎是他唯一正确的选择。如果卢俊卿一开始就作如此选择,卢美美事件恐怕延续不过一星期。正是他自己急于跳出来辩驳的心情,让他成了媒体的俘虏——正愁没有新闻事件可炒,你自己跳到锅里,那就怨不得别人。

当今社会,大凡制造出一些影响的人都会遇到媒体。即使什么也没做,也可能会因为偶发事件成为媒体热点。这时候你必须知道,很多新闻其实就是个“心理新闻”,媒体所炒作的不是该事件的事实本身,而是它与人们心目中某个既定印象的落差。卢俊卿急于修补自己的公众形象,这无可厚非,只是他的不策略差点事与愿违。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