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几年前,笔者曾经写撰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家名叫汇才的“洗脑公司”。当时是因为看到了它倒闭的消息。今天,笔者再分析一家名叫“思八达”的“洗脑公司”,却是因为它还如日中天。《南方周末》7月21日发表了一篇报导,名为《思八达:‘教父’的生意》,虽然尽可能站在中立角度来记录这家经营奇特生意的公司,然而字里行间处处透着“洗脑”二字。

这家公司由一个名叫“秒哥”的人创办的。“秒哥”名叫刘一秒。不出所料,他是台湾“成功学”大师陈安之的弟子,同门还有“亚洲销售女王”徐鹤宁等人,这些“大师”各有各的门户。此类公司的程序大同小异。他们首先确定一个潜在客户名单,然后不停打电话,请对方接受“高端商业培训”。价格从数千到几十万不等。但并不发文凭,只是去感受“销售大师”们的魅力。授课内容宏大精深,但听完后一想,里面没有什么实际操作方法。大师们讲的慷慨激昂,时不时还要领学员喊口号,或者让学员当众自订目标。

当学员们离开现场时,他们带走的不是知识、技能、方法,而是满腔激情,仿佛能把世界踩在脚下,自我感觉良好到极点。

这样的“商品”谁会来买?“洗脑公司”有个恒定的消费群体,就是中小企业老板。这些人身价几百万、几千万,正处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位置上。他们的企业远没有“大到不死”,一笔生意做砸就能被打回原型。他们不仅要处理业务上的大事小情,还要在方方面面维持“老板”身份,不停参加各种应酬,隐藏自己的真情实感。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有统计称,每年新开张的企业,90%会在五年里倒闭,中小微企业都处于这个90%的阴影里。这些小老板虽然比工薪阶层有钱,但所承担的风险要大许多。世界上即使津巴布韦这样经济糟糕透顶的国家,失业率也没到90%。换句话说,如果你愿意老实打一份工,失业的可能并不大。但想当老板就要冒90%失败的风险。

正是这种“人前显贵,人后受罪”的生活,让这些小老板积累起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无处调理,手里却不缺这几万块钱,遂成为此类“洗脑公司”的重点目标。我们从未看到有马云、王石这种级别的企业家去这类公司“培训”,更不用说象报导中说的那样,给“秒哥”之类的人物端茶倒水。

然而,世界上小老板的数量远远多于大老板,正是这个群体支撑起此类“洗脑公司”的生意。从“愿打愿挨”的角度来讲,我们也很难说这些人买到了假货。他们名义上购买“培训”,实际上购买了心理安慰。很多人甚至主动拉商界朋友去听课,帮助“洗脑公司”扩大影响。

有趣的是,虽然不少学员在听课时会产生怀疑,觉得内容空洞,形式主义严重,但几乎没有“学员”听完课后起诉这类公司。这是出于典型的“甜柠檬心理”——已经掏出几万块去听一次课,有几个人会公开说它不值这个数呢?

笔者也曾经被这样一家公司盯上,过去两年里,他们以每月一次的频率打来电话,邀请我参加所谓的“培训”。开始我还很客气,婉拒他们说自己不需要这类培训。后来发觉他们的行为简直算是没皮没脸,便和他们开玩笑——培训?是不是请我去主持?讲课费是多少?看你们有诚意就少收点吧。然而就是这样挖苦他们,这家机构仍然不断换人打来电话,执着得就象蜜蜂和蚂蚁,搞得我只好一听到是他们就立刻挂电话。

可悲的是,盯上我的这家民营公司使用着国内某权威心理学研究机构的名义,而且他们并非欺诈,那家机构主动将自己的牌子出售给这家“洗脑公司”。在这个最需要心理学家站出来澄清事实的地方,他们出卖了自己的学术良心。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