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纪 念 邹 韬 奋 校 友

《约友》(圣约翰大学校友刊物)编辑部

   邹韬奋(1895.11.5 ~1944.7.24)是我国于2009年9月14日评出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扬子晚报》于2011年3月11日刊载了“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23)邹韬奋”的事迹简介。


   邹韬奋校友(1921届文学士)原名邹恩润,《校史》第453页出现二次排名实系同一人。 他出生于福建永安,祖籍江西省余江县,汉族;1917年先后就读于福州工业大学、上海南洋公学,1919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主修西洋文学,1921年毕业。 韬奋校友曾回忆说:“……和我同时投考约翰的还有一位南洋同学,就是现在的王以敬医师(编者注:《校史》第453页,1921理学士、1924医学博士),他原是在南洋选定土木科的,因为性情不近,改选医科。 我们两个人在南洋时虽所进的学科不同,但是都读到大学二年级。…………我在约翰虽然仅有两年,但也得到很多的益处,尤其是快读的能力。 像麦克纳尔先生(H.F.MacNair),他最注重课外参考书的阅读;他所指定的参考书很多,而且要调阅我们的笔记,非读得快,很难交卷,所以我们用在图书馆里的时间不少。…………”


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中,他主编的《生活》周刊以团结抗敌御侮为根本目标,成为国内媒体抗日救国的一面旗帜;1932年7月成立“生活书店”,团结了一大批进步作者,出版数十种进步刊物和包括马克思主义译著在内的一千余种图书,并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旗帜鲜明地支持“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担任上海各界救国会与全国各界救国会的领导工作。 他是卓越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被誉为“人民的喉舌”,著有《萍踪寄语》、《患难余生记》等有名的新闻文学作品;他不计个人得失,不做御用文人,1933年1月参加宋庆龄、蔡元培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为执行委员。 不久,他被迫流亡海外。 在两年多的流亡期间,他考察了英、美、法、德、意等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苏联,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实现了思想上的升华,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他于1935年8月归国,1936年11月22日因积极宣传抗日,与沈钧儒等人一起被捕,为著名的“救国会七君子”之一。 1938年任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1941年“皖南事变”后,邹韬奋转移到广东东江游击区和苏北抗日根据地,其间他多次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党中央认为他以民主人士的身份在国统区工作,对党和革命事业更为有利。 1943年他因患耳癌(脑癌)秘密返沪就医,次年逝于上海医院(今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终年49岁。 根据邹韬奋病逝前再次要求入党的愿望,中共中央于1944年9月28日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在致其家属的唁电中称他为“吾党的光荣”;1955年出版了《韬奋文集》,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原校园内S.Y.Hall改名为“韬奋堂”,堂内并建立韬奋校友的半身铜象。 【上图为上海邹韬奋故居,位于复兴公园附近的重庆南路205弄54号(旧称吕班路万宜坊54号),1930~1936年间邹韬奋与夫人沈粹缜租住于此;隔壁53号也辟为邹韬奋纪念馆。】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