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当作家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不花钱看书。每次拜访出版公司,人家怎么也得送几本样书给我。如果是很熟的公司,还可以事先开口讨书。这不,前几天路过北京时要去华文公司,就点名要他们刚出版的“私塾小课”。结果人一到,该系列的第一套三本类型文学史就摆在桌子上等着我了。

转天我上了列车,用一天一夜时间在车厢的摇晃中读完了《谋杀的魅影》和《巨龙的颂歌》,前者是推理小说史,后者是奇幻小说史。该从书中的另一本《星空的旋律》是科幻史,以前我从作者萧星寒那里直接拿来电子稿读过。

读这三本书,别人什么体会我不清楚,本人第一感受就是亲切。都是草根文学,不登大雅之堂。此前除了孔庆东大侠搞过一本《通俗文学十五讲》,主流圈里似乎再无这类系统著作。人家不研究,咱们就自己研究自己吧。

三本书的作者无一是学者,不是作家就是编辑,所以写的文字那叫一个通俗易懂。我从北京一直读到襄樊,眯了一会儿,又从安康开始读起。即便我是个经常啃砖头书的人,能在拥挤的车厢里把它们读完,还得靠原作有阅读趣味。

对于不熟悉侦探史和奇幻史的我来说,这两本书的信息量足够多。每个类型的本质、特点,作者都开列得很清楚。褚盟列举的侦探小说“十戒”,屈畅对“史诗奇幻”的分析都很有指导意义。本人创作“双刃剑”系列侦探小说十年有余,发表过其中的六篇,也只是看完《谋杀的魅影》后,才对侦探小说的规律恍然大悟。

两个“80后”作者屈畅和褚盟都拥有良好的外语能力。前者可以直接阅读最新的英文奇幻出版动态,他的书里甚至介绍到国外“80后”的奇幻作家。后者能够直接与日本推理小说大师们交往。笔者作为外语盲,很羡慕他们的外语能力。将来类型文学的输出输入,还要依靠这些新生代的作家和编辑。

即使一个奇幻迷和侦探迷,看看本类型的来龙去脉也是大有益处。这三本书还经常提到某年本类型出版了多少本,其中的好书发行了多少,占整个文学市场的份额又是多少。这是以前主流文学评论家不屑的内容,也是一个想入行的作者和编辑必须知道的内容。

记得有一次我参加某文学学术团体年会,主持人是中文系的老教授。上台发言的都是年轻学者。这个介绍今年中国文学读物出版如何,那个预测明年的出版又如何。主持者忍不住打断说:你们是来讨论文学还是来讨论出版的?

是的,正统文学理论中几乎没有讨论文学出版的文字,其实这两者根本没有界限——所有被评论家谈过的当代作品,哪个不是被出版社发行出来的?他们何曾讨论过一部压在作者抽屉或者电脑中的文稿?

这三位作者——一个作家和两个编辑——脑子里当然没这个框框。在他们看来,作品风格与出版规律同样重要。没出版公司的努力,哪里来的类型文学?要知道,类型文学不是文学流派,不是几个文人关起门发个宣言就行的。类型文学都是长年累月被读者选择和淘汰后剩下来的品种。尤其是在中国,类型文学不入主流,拿不到国家拨款,没出版商作桥梁,就没有中国类型文学的今天。

这里还要说说《私塾小课》的出版商华文公司。一家纯民营企业,追求利润是其天性。然而他们却搞出了目前最系统的一套类型文学史读物。且三本书以史带论,几乎也算是这三个领域里领先的理论读物。其它出版商知道类型文学有钱赚,只不过是搞几套原创进来沾点利益。很少有谁想给草莽状态的中国类型文学打造坚实基础。华文肯投钱办这种首重文化效益的活,是很值得敬佩的。

有一二三就有四五六,希望华文公司再接再厉,搞出其它类型文学史。至少象武侠、恐怖小说等几个最重要的类型文学,它们的来龙去脉以及内在规律,写东西的和出东西的人都有必要知道。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