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科幻迷形成了一个习惯。一旦发现某个电影人拥有巨大的票房号召力,便问他什么时候会拍科幻?或者有没有兴趣演科幻片。后来我发现,电影圈里的一些朋友也爱从这个角度议论科幻片。我曾经对他们,现在也是对大家表达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艺术感觉是不能强求的,艺术习惯是难以改变的。如果这些人有兴趣拍科幻片,他们早就这样做了。不必等着大家去催促。

是的,如果真有人在尝试做中国的科幻片,一定是在做中国电影的增量,而不是瓜分中国电影的存量。那一定是新的投资人,新的影视公司,他们组织新的编剧,新的导演,新的演员做这个事。最终结果是拥有一大批新的观众群体,他们将成为国产科幻片的忠实粉丝。

这一前景首先取决于中国电影本身的发展。我们正生活在中国电影市场暴涨的时代里。与GDP几乎同步,过去八年里中国电影票房连超数国,在未来几年将超过印度、日本,然后会在一段开阔地上奔跑几年、十几年,最终超过美国。

无论中国的GDP最终能否超过美国,中国电影票房达到世界第一几乎不成问题。因为它是由影院投资,由公众文化消费力增长硬性拉动的。既然在几千块钱的家电,几万、十几万的汽车这些市场上都拿到了世界第一,几十块一张的电影票积累到世界第一,能有多大悬念呢?

那一天到来的时候,中国每年将拥有六七百亿的票房。然而,中国电影人用什么片子去填充这六七百亿呢?一方面当然是中国电影的存量,张艺谋、冯小刚如果那个时候还在执导筒,可能会在本土就拿下十几亿票房。但光靠这些存量,并不能支撑起这么庞大的市场。必然还有大量新类型片,新投资,新电影人涌进来,而国产科幻片届时将会成为一个票房主力。

笔者做如此乐观的估计,完全是因为这些年没少和70后、80后电影工作者接触。他们就是看科幻片长大的一代,和70年代末卢卡斯、卡梅隆那一代人如出一辙。现在他们还没有多少资源,对于科幻片只能纸上谈兵,或者砸锅卖铁去制作小成本的DV科幻电影。然而他们拥有资源也只是时间问题。中国科幻电影人比美国科幻电影人会晚几十年出现,但晚几十年并不等于永远无法出现。那些对此作悲观预期的人,完全是因为不清楚电影从业人员代际更替的趋势。

还有一个来自电影圈外面的趋势,就是中国科技水平越来越高,世界一流的科技设施越来越多,而这是支撑起主流科幻片的重要外力。

1971年,《007——天上的钻石》以一场发生在石油钻井平台的战斗而结束。“钻井平台”这一科技形象后来还出现在不少美国科幻片中。在当年,钻井平台是典型的高科技,中国也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引进这一设备,并且要全部请外国技师来操作。然而在今天,中国已经能生产出世界水平的钻井平台。

航天飞机、深潜器、强子对撞机,这些代表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设备出现在无数美国科幻片中,为这些科幻片支撑起“硬的”、“真实的”色彩。而中国已经拥有,并将继续拥有世界级的科技设备,产品,它们也将给中国电影人从题材到外景提供丰富的选择。一部泰国科幻片里出现泰国的空间站,会让观众感觉到不大可信。而一部中国科幻片里出现中国的空间站,又有什么惊奇呢?按照计划,十年后它就会绕地球运行。

科幻片不仅将给中国国内电影市场提供强大的增量,而且会成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市场的先锋队。自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垄断世界电影市场后,好莱坞在全球电影票房中的份额从未降到50%以下,八十年代以后更呈横扫之势。以至于世界各国电影人视之如寇仇,还发生了韩国电影从业人员公开游行,给政府施加压力,以维持进口影片定额的事情。

然而好莱坞电影之所以强势,其庞大的本国市场才是主因。只有美国市场能够支撑高成本大制作,它们才能进而对其它国家的电影构成优势。过去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只有前苏联的国内票房规模曾经与美国抗衡,他们也曾经以创世界电影投资记录的巨款打造过巨片。苏联解体前,他们已经拍摄出《机组乘务员》、《意大利人在莫斯科的奇遇》等不输于好莱坞的娱乐大片。然而,由于前苏联电影始终没有国际化,投资、制作、发行力量全部在国内,它连对好莱坞电影造成威胁的可能都没有。

然而中国既不是韩国、法国,德国这样的中等人口国家,也不是当年自我封闭的前苏联。今天的中国电影早已经国际化了,中国电影使用外国资金,外国技术,甚至外国演员,早就不是什么新闻。当笔者修改本书时,中国电影界曝出的一大新闻就是布鲁斯·威斯利来华主演科幻片《环形使者》,DMG公司是这部电影的中国投资方。笔者没有查到这部电影的投资总额,但布鲁斯·威斯利的身价想来大家早有所耳闻。这种国际大制作级别的中国科幻片,将来只会更多,不会减少。

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电影将第一个不用看好莱坞脸色,跟在后面的可能还有印度,俄罗斯,巴西。当中国电影在本土做到足够强大后,为了谋求更大利益,必然要强劲输出。而到了那一天,我们用什么片子去挑战国际市场呢?反映现实的片子?当然不行,就是反映美国现实的好莱坞电影,也从未在国际上拥有多少票房。能卖到全世界的电影,必须拥有一个文化上的最大公约数,必须让尽可能多国家的人不用作功课就能看懂。中国的武打片曾经做到过这一步,将来还有可能再辉煌于世界。而中国的科幻片也将进入这一行列,一起在各国银幕上制造中国的电影幻境。因为科学就是全人类的通用文化。今天是,未来更是。

这一天并不遥远,如果你想参与这一盛宴,你今天就应该有所准备!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