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走进影院之前,我对于《戒烟不戒酒》这部电影的了解仅限于“喜剧”、“酒文化”、“老明星捧场”、“朱时茂处女导”这几条。然而走出影院,片子给我留下的最大惊喜却是任何宣传文章都没提到的——这部电影几乎是中国大陆有史以来性观念最开放的片子,尺度之大令人乍舌。

说到开放,片子里其实没有多少真刀真枪的镜头,有的话也是发生在老夫老妻之间,所以没有任何色情意味,纯粹叙事需要。影片中性观念的开放,基本是通过情节、对话来展示的。在这部电影里,女儿可以大方地和妈妈讨论父亲的性能力,“胡汉三”嘱咐儿子“这种事(外遇)打死都别承认”,成年人对早恋的中学生见怪不怪,父母发现女儿恋爱的秘密只是说“90后比我们保密作得好”,老“田华”相对象时觉得“他可不会犯错误”(因为失去了性能力)。这类大胆的性暗示几乎铺满全片。

虽然性并非这部影片的主题,但这样自然而然,而非从“仁义道德”的角度来描写性,在今天的中国银幕上极其罕见。

如果外国人看了半年前上映的《山楂树之恋》,可能会认为中国人还都生活在中世纪。而如果他们再看到这部电影,会知道今天中国人至少在性观念上已经和世界同步。其实,如果算算这两部影片中人物的年纪,静秋是50后,陶柳雁是60后,相差不了几岁。如果静秋生活在今天,估计在这方面也和陶柳雁没有多大区别。这两部电影几乎可以当做中国人性观念迅速开放的影视标本来欣赏。

文艺作品毕竟只是生活的提练。静秋那个时代是存在的。一位女知青曾经回忆说,男指导员来女生宿舍视查,他坐过的床铺女生们就不敢去坐,因为怕怀孕。而中国人在性观念上的开放,也早在八十年代初便开始了。笔者读高三的时候,一位中年妇女到学校找我,转交她女儿的一封信。信没有拆开,她还告诉我:不反对你们谈恋爱,但等高考完了再说。其实我只是和她女儿接触多一些,没到那一步。但不管怎么说,这位母亲的宽容让我牢记到今天。

我是在农村地区参加工作的。当时有个高中女生和别人发生关系。这并没有影响她后来和别人恋爱、结婚,男方也完全知道这段历史,表示无所谓,两人相爱就行。还有一个女生不慎怀了孕,双方家长不是互相指责,而是先合作把问题处理好。那还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今天,已经很少有人对这些现象一惊一乍了。

在这个巨大转变中,心理学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想当年,弗洛伊德的著作被引进,几乎没多少人讨论其中有关心理结构,或者潜意识的理论,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力比多”这个概念上。精神分析俨然成了一种反封建的心理学理论。那以后,金赛的性学报导,爱理斯的性学不知道成为多少人的启蒙读本。二十多年前,由性压抑导致的心理问题占了咨询案例的多数。而在今天,人们更多是来问工作压力和学习压力的问题。

心理学和伦理道德之间有个重大区别,就是后者总是讲“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前者总是讲“人本来是怎么样的”。这种对人类心理先天的,自然的规律的探讨,总是会碰上传统道德的栅栏。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心理学也会撞破这层障碍,把人类的真实面告诉公众。

当然,无论性观念怎么转变,有一条基本原则永远不变,就是必须你情我愿,不能伤害别人。在影片中,林子决定追一百个女孩,然后甩掉她们,这就触到性道德的底线。影片最后也用喜剧方式让他受到了惩罚。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