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以前以为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只会做CEO,看完《新少林寺》后才对他肃然起敬。这部在他监制下的影片罕见地以宣传禅宗为主题。一些影评称电影里的人物行为不合逻辑,那是因为他们还不清楚禅宗的逻辑。

影片完全体现了禅宗思想的几个主要方面。首先是“众生皆有佛性”,候杰乃大奸大恶之辈,杀人都杀到少林寺里面了。然而正是这样的恶人,如果能够点化,才显示佛法无边。

其次是强烈的因果思想。候杰的人生悲剧完全是自作孽,是他无端怀疑朋友和下属的结果。他唯一的仇人就是他的“旧我”,影片最后他也成功除掉“旧我”,脱胎换骨。

这和1982年版《少林寺》中觉远为报父仇而出家完全不同。影片结尾处,候杰也并非在向曹蛮复仇,而是想尽办法点化他。对于一般观众来说,这种曲折的情感远不如当年觉远复仇来得痛快,但这正是影片苦心孤诣要表现的思想。

禅宗讲究“日用即禅”,不提倡过多的宗教仪式,在佛教诸派中第一个提倡自耕自食。影片里,这一宗旨集中体现在煮饭僧身上。禅宗实际创始人慧能悟道时就在寺里的柴房干活,煮饭僧几乎就是他的化身。

在现代心理学产生之前,佛学,特别是其中的禅宗流派,是最系统的心理训练法,禅宗完全是一套宗教色彩的体验式培训。禅宗讲究“修练”而不是“讲道”,讲究在生活、劳动中体验禅的境界。影片里,候杰剃度后不是坐在那里参禅礼佛,听法师讲大道理,而是跟着煮饭僧做工,布施,治病救人。

影片着重强调这是他性格转变的关键点。有一个情节突出地反映了这个过程。煮饭僧带候杰第一次出去布施,候杰以前是作威作福的军阀,从来没伺候过人,扭着脸不愿意看灾民。煮饭僧拉着他的手抓住馒头,一个个送给灾民,口里还说“这很难吗?”

按照禅宗的原则,这才是悟道的关键。而按照心理学的原则,这也是典型的体验式培训,典型的行为训练——人往往不是因为懂道理才会做事,而是因为习惯了做某事才悟出相应的道理。

在高僧大德眼里,一个人遇到大灾大难并非坏事,那是求法的机缘。这也是影片中方丈接纳候杰的理由。顺利时人们往往志得意满,身处逆境才会想“我是不是错了?”,才产生改变自己心理结构的动力。

而在今天,人们主动学习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生活中遇到了麻烦。有几个人会在一帆风顺时突然对心理学产生兴趣呢?

一提起少林寺,一般观众立刻就想到“武”。其实在少林僧人的眼里,该寺首先是禅宗祖庭,禅宗在中土的初祖达摩宏法之处。“武”只是修禅的一种手段。为了扬“禅”抑“武”,扭转公众对“少林寺”的刻板印象,《新少林寺》已经把武戏减到了最少,练武时僧人们口诵的不再是武功要领,而是以武修禅的心得。

影片里,候杰开悟之后,在夜里和小僧人练拳脚。方丈在远处称赞道:他现在的动作舒展多了。这并非是说候杰的武功提高了多少,或者在技巧方面有何妙处,而是说通过他的动作,看到他压抑许久的心舒展了。

当然,如果没有那些打打杀杀的情节,只是把少林拳当成修身养性的太极拳来表现,观众恐怕都走光了。但对于真正的少林僧人(而非表演者)来说,少林拳首先是他们修禅养心的手段。而对现代心理训练来说,类似这样的体育活动也必不可少。人不可以在身体不活动的前提下,仅靠脑子里“想想”就会改变心境。

尽管考虑到商业,《新少林寺》还不能离开“武”,但毕竟朝着修心这个禅宗主题回归了一大步。就是在整个华语电影史上,如此契合禅宗思想的电影都不多。观众们也应该从中看到,它其实讲的是一个人如何改变他的心,而不是如何改变他的身份或命运。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