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尊敬的张会长,夏秘书长,主持人阎老师,各位会员朋友大家好。

 

我加入未来研究会差不多十年了,但能够为研究会做点事情,还是最近一年的事。所以我首先感谢学会给了我这个机会,能够见到这么多资深前辈,并向你们学习。
 

 

刚才阎老师提到科幻艺术分会的活动,可能是希望我谈谈科幻与大数据的话题。这方面的资料我正在收集,还不系统,将来会以书面形式与大家交流。现在我想先从自己的工作领域贡献两个实例,展示一下大数据对各行各业的影响。
 

 

上午陈恩红老师的报告完成后,我曾经提问,请教陈老师与心理学界是否有合作?因为陈老师的工作涉及了很多心理学领域。可惜,他的团队没有这种合作。大数据专家们在这些心理学领域自行设置概念,自行寻找现象之间的联系,做了本该心理学家做的事情。这其实不是大数据专家的问题,是心理学的问题。
 

 

“心理学”这个词是一百多年前翻译时定下的词汇,容易给人误解,以为它是在研究人们心里面想什么。其实,心理学就是以实证方法研究个体行为规律的科学,和现在大数据技术要挖掘的东西总体一致。然而,研究方向虽然早就定下来了,研究方法却一直很缺乏。
 

 

上午陈老师报告里提到心理学家使用的量表法,似乎是把它作为反面教材,衬托大数据方法的优越性。是的,量表法是否管用,心理学界自己也在怀疑中。因为量表都是建立在被测人自我报告的基础上,只不过把报告内容规范化、精细化,最终是让它容易数据化。但自己来评价自己,最终得出的未必是个体行为规律,而只是自我评价的规律。
    

 

但是,这已经是心理学界最好的数据化方法了。试想一下在几十年前,网络、IT都不发达的时候,一个陌生人站到心理学家面前,该怎么去了解他以前的行为呢?心理学家没有什么客观实证并且能够量化的工具。

 

网络配图
    

 

大家可以回答一个问题:上月14日下午三点到四点间,你在哪里?在做什么?我想,除非那一刻你正经历人生中某个重大变故,否则没谁能想起来。你周围的人也很难记得你当时在哪,在干什么。但是,如果你当时正用手机——现在人们很难一个小时内不用一下手机,你手机的信号就经过了某个基站。再调查一下基站附近的监控视频,估计就会找到你的行为记录。当然,这个过程仍然很复杂,但至少有找到客观行为记录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是大数据带来的。
 

 

心理学界有个说法,自嘲心理学只是“大二学生的心理学”。这是什么意思呢?心理学是想研究整个人群的行为规律,但限于实验条件,实验经费,往往只能在本校学生里寻找被试。大一学生刚来不适应情况,大三,大四学生不涌跃报名,所以,心理学家找到的被试以大二学生居多。那么,心理学是研究了整个人群的行为规律,还是只研究了大学生,甚至大二学生这么一个亚群体的行为规律呢?心理学家自己也在怀疑。但是,收集个体行为数据一直难度很大,所以有研究总比没研究好。
 

 

今天我发现,在座的就有几位大数据公司的代表,他们购买并分析网络上的消费数据。依靠大数据,心理学家拿着有限的实验经费,可以得到远比以前准确和全面的数据资料。不过,我一直在跟踪我国心理学研究的前沿,他们关注大数据,并使用大数据工具的人太少了。这是很遗憾的。希望以后这类研究工作,是心理学家和IT专家一起来进行。
 

 

第二个例子来自我现在工作的领域——文学艺术。这个领域强调创作者的直觉,灵感,个性,天生就排斥数据统计这类东西。但是现在,大数据技术正在对它产生深刻的影响。
 

 

我们知道,电影制片公司要让自己的影片上映,必须把它们卖给院线。这时候电影评论家会起重要作用。他们凭借多年看电影的经验,来分析一部新片的市场前景。但是,网络公司侵袭了这个阵地。在座朋友基本都用微信,这里面有个功能叫“微票”,就是订购电影票的软件。如今,微票已经占据了全国市场百分之十六的份额,积累起海量数据。
 

 

于是,院线发哪部电影,给多少排片,微票的意见变得相当重要,甚至它自己也介入投资,购买那些它认为能够大赚的电影股份。今年暑假有部电影叫《大圣归来》,就代表着微票的胜利。在看片会上,影评家对这部电影没有多高评价。但微票根据各种数据来分析,认为它会火。结果,《大圣归来》真的创造了国产动画片票房记录。

 

 

这个事情我是听微票一位副总讲的。他承认,当时看这部片子也没感觉它好在哪里,但他下面的数据分析人员认为此片必火。所以,个人感受要让位于数据分析,我觉得这正是大数据技术的重要方面。
 

 

这种影响是好是坏呢?我认识的编剧导演,这些在一线创作艺术的人,他们大多表示不喜欢。在项目策划会上,听那些营销人员分析数据,主创们很头疼。但这些数据专家会在艺术领域,至少在电影领域越来越有发言权。
 

 

如果我们翻开美国即将上映的大片名单,就会发现系列电影已经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要上映的不是某片的续集,就是某片的前传,这就是数据分析的决定作用。因为一部已经上映过的电影,它的数据肯定比没放映过的原创来得硬,在数据分析中肯定占优势。所以,只要后面的片子不拍砸,系列电影会一部部拍下去,从而挤占原创电影的资源。
 

 

上面这两个例子,突出地说明大数据已经影响到那些我们认为属于人类个性的工作领域。这种趋势是好是坏?现在还无法下结论,大家要做的就是给予足够的关注。

 

文章为:郑军在中国未来研究会2015年学术年会上的发言

 

全文发布于:http://www.kejiwenhua.cn/aspx/default/newshow.aspx?classid=149&id=2696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