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国科协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已经召开了一百多期,9月19-20日召开的107期专门讨论科幻艺术。因为协助组织工作,我在会上忙着迎来送往,没仔细听发言。会后主办方要我校对全部发言记录,我又把大家的真知灼见从头看了一遍。

 

 

比起媒体上有关科幻的老生常谈,会上确实爆出很多新火花,下面捡几条介绍给大家,都是给我印象较深的。全部发言记录将整理成书,最快会于元旦前与读者见面。

杨琼在美国研究电影学,我在两次学术会议上都碰到她,每次她都能带来角度新颖的观点。杨琼在发言中提到一部中国老电影——80年代初的《天云山传奇》。那里面有个科学家,在文革中被打发去扫厕所。这个角色在电影里一言不发,只是被其他人观察和描述的对象,是个符号化的人物。

 

 

杨琼用这个角色来说明科幻的特点:在科幻作品里,科学家不仅发声,而且科幻作品往往就是从他们的角度来看世界。细想起来确实是这么回事,科幻几乎是唯一一种以“科学人”视角描述世界的作品。这里的“科学人”不一定是专业科学家,也包括能接受科学观点的大中学生,社会人士都算。反观那些不喜欢科幻的人,往往在生活中也不持“科学人”的视角。

刘健也是颇能生产思想火花的年轻学者。他的发言有两处很有意义。一段回应“中国没有科幻传统”的观点,其实这是典型的老生常谈。他说,美国也没有科幻传统,一个世纪前只有地摊上讲怪力乱神的报刊,最早的美国科幻片就是大怪兽和尖叫的美女。美国科幻传统是美国科幻人在不到一世纪时间里建构起来的,中国科幻人现在也要建构自己的科幻传统。

另一段回应田松“警惕科学家”的观点。田松在许多媒体上都提出要警惕科学家和权力、金钱的结合。刘健反问说,即使有这种结合,又能怎样呢?科学家跟资本、权力结合必然有错吗?

我觉得刘健这个反问很重要,它涉及中国科学宣传的一个禁区,就是大力宣传科学家,但不宣传他背后的权力或资本。比如詹天佑修铁路的故事,中国许多小学生都知道。但他是当时直隶总督袁世凯提拔上去的,没有袁世凯,难道工程师自己筹钱修路吗?中外历史上由皇帝、高官或巨富支持的科学家不计其数,但宣传时只有科学家站在聚光灯下。

嘉星传媒柴俪杰女士给大家分享了她的经验。柴俪杰一直在做引进国外优秀科教影视的工作。她告诉大家,国外一些顶尖的科幻电影人,同时也是“科学电影”(类似于中国科教片)制作人。比如卡梅隆在拍摄《阿凡达》1和2之间,就拍摄了深海题材的科教片。这类影片在科学电影圈子里也很卖座。

我觉得这个事情很重要,在美国,科幻片和科教片两个圈子关系已经很密切。这对提升科幻电影的知识内涵很有意义。现在参与中国科幻片的一些电影人,除本次会议的沈悦导演外,对科学界基本不接触,也不关注。这种科学素质上的欠缺,最终会反映到他们的作品里。

师博做了十几年科幻出息,阅读的作品不计其数。他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认为表现形式创新这种事情完全不归不归科幻小说家负责,应该是卡尔维诺这些人的事。虽然有些绝对,但他说出了当今主流文学和科幻文学的一个重要区别:主流文学很难再说新鲜事,新鲜话题,所以往往在表现手法上下功夫。相对来说,科幻说的是新鲜事,新鲜话题,

 

 

全文发布于:http://www.kejiwenhua.cn/aspx/default/newshow.aspx?classid=149&id=2657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