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刘慈欣老师,您写的三体人,是不是日本人?”
    

这不是开玩笑,而是前年一场科幻研讨会上,一个年轻文化学者严肃提出的问题。在座的刘慈欣没听清楚,请他再问一下。这位学者解释说,他发现把“日本”两个字拆开再组合就是“三体”,所以有此一问。
 

即使这样不着边际的问题,刘慈欣也没有正面回答,还是坚持他一贯的态度:作品已经完成,怎么解读是大家的权利,他不会做说明。
 

当《三体》的读者群越来越大时,对它的解读也越来复杂。比如,有人从里面看到建国以来几十年的历史,认为这是一部影射小说。他们不知道,说一部科幻作品只是把已经发生的事再写一遍,几乎要算对作家的侮辱。科幻从来都以向前看为宗旨。另一些人条分缕析地解读里面的技术细节,比如物理学,或者人体冷冻等。相当于服务员端上一盘京酱肉丝,被看成“大葱豆皮配肉丝”。
 

《三体》是科技文化深厚土壤上结出的果实,也只能从这个角度才能正确解读。首先,《三体》里面有许多经典科幻的烙印。“三体星系”这个构思应该借鉴了阿西莫夫的名作《日暮》,那篇小说确立了科幻的范式——什么样的作品才叫科幻。小说中的《天梯》来自《天堂的喷泉》,82年克拉克的名著,这对于科幻迷来说不是问题。残存的人类舰队为资源互相攻击,显然受了《冷酷的平衡》影响。“降维攻击”那一段受《平面国》的启发。“歌者”那段从立意到语言风格都很象《最后的问题》。人体冷冻最早出现于《不朽的期望》,1964年由美国作家爱廷杰创作。
 

小说第三部结尾处对宇宙终极命运的描写,更出现在不少经典科幻里,和新中国史一分钱关系都没有。
 

刘慈欣在创作时经常借鉴经典,并用丰富的细节化抽象为具象,扩展这些科幻构思的内涵和影响,让它们为更多的人所熟悉。对一个科幻构思的挖掘,刘慈欣不仅超过中国同行,也超过外国同行,但他仍然是从科幻土壤里吸取营养。现在很多人读的第一部科幻小说就是《三体》,这会妨碍他们理解这部作品。
 

其次,作者涉猎大量前沿科学,粗算就有宇宙学、宇航技术、生物工程、建设科学,材料科学,甚至科技史等不下十几门。这些学科不仅为创作提供素材,更提供看待世界的特殊视野。比如,“三体”当然不是“日本”,而是天体力学的一个经典问题。人类制定计划输送云天明大脑那一段,体现了宇航科学的行话“距离的暴虐”。大自然把天体之间的距离搞得那么遥远,宇航专家必须绞尽脑汁,去琢磨怎么把有效载荷送得更远,或者在限定距离内添加哪怕一克的重量。

 

 

全文发布于:http://www.kejiwenhua.cn/aspx/default/newshow.aspx?classid=141&id=2561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