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有富余钱吗?新能源投资很看好啊。”

“国家刚出台有关新能源的XX政策,快投资吧。”

“最近某市给五千辆天然气公交车发贴补,大项目啊。”

“……”

近几年来,在商人的小圈子里,这类有关新能源的话题突然多了起来,很象十几年前有关网络投资的话题那么时髦。无锡尚德在股市里制造出中国首富后,更给新能源投资者提供了现实的榜样。一时间新能源成了许多游资追捧的目标。

“新”当然是机会,但也是风险,更容易产生陷阱。针对人们不熟悉的技术,引资者、中介商不免会有夸大其词之处。当一份到处引资的新能源项目策划书摆在面前时,你至少要知道一些关于新能源的ABC才不至于打水漂。

首先,新能源并不“新”,这个“新”字有很大的炒作成分。列入新能源名单的很多能源人类自古就会运用。比如风能,在蒸汽能之前是被运用最广泛的机械力,地热也早就被人类通过温泉等方式利用。就是把新能源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也是很早就完成的工作。1904年,意大利人就能用地热发电;1930年,冰岛人就在城市里大规模使用地热;1954年“太阳电池”已经问世;1967年,法国人便建成了潮汐电站。

舆论中新能源之“新”,只是针对煤炭和石油这两种“老能源”而言。其实,上述技术大部分都在实验室里睡了很多年,或者只进行过尝试性的、局部性的运用。没有规模化。这几年人们之所以大讲新能源,石油价格飚升才是决定性因素。然而随着石油价格下降,前几年上马的一些新能源工程(如煤变油项目),现在都处在尴尬状态。新能源技术就象沙滩上的船,水势涨了才能漂起来,开起来。这个水势就是石油价格。所以要投资新能源,必须拿出一只眼睛紧盯石油、煤炭价格才行。

其次,新能源并不是高科技,其中大量技术都是成熟的,只是缺乏价格上的比较优势并未广泛运用。而中国在这些技术上往往还落后世界水平几年到十几年。所以,如果有人将高科技和新能源绑在一起推销,说他们的技术如何如何“高”,那就值得警惕了。

实际上,新能源在中国确实很有“钱景”,但并不取决于它的“新”或“高”,而在于巨大的应用规模或产出规模。很多人不知道,中国现在是世界地热资源运用最多的国家,超过第二名日本达一倍。中国占据了世界太阳电池的首要份额,无锡尚德的规模在世界上无人可比。1997年中国风电才产业化,但已经迅速赶上,即将成为全球第一风电机制造大国。

如今,奥巴马为美国新能源市场投下的钱,好多都用来买便宜的中国设备。而中国实现这些全球领先地位的技术并不多么先进,甚至有不少新能源企业还有大量的手工劳动环节。

再次,和石油、煤炭一样,新能源利用也有明显的地域分布,而这往往与新能源技术本身有关。笔者曾认识一个投资者,被人吸引到湖北武当山地区投资太阳能产业,到了那里才发现当地日照天数不足。再比如地热资源也不是哪里都有。全国地热运用面积最大的地方居然是天津市,另外就是藏南、滇西和台湾。这些地理分布特点投资者必须要知道。

最后,世界主要大国均对发展新能源制定了优惠政策,其中以中美两国的政策力度最大。然而这会导致新能源处在政策市的阶段,刚性需要不足。

世界上有些国家出于自身能源条件的特点,对某种特定的新能源有天然需要。比如冰岛大力使用地热,丹麦有二成电力来自风能。然而中国太大,只有一些特殊地区,如边远牧区对新能源有天然需要,并且也不会形成巨大市场。大部分地区还需要政策来引导人们使用新能源。所以,投资新能源就需要你更多地了解有关政策的制定和改变。

如果你已经错过了以无锡尚德为代表的太阳能产业、以金风科技为代表的风能产业,还有什么尚未启动的新能源产业可以考虑呢?不妨选择潮汐能。潮汐发电技术和水电技术同源,不复杂,由于建立在海边,不用动迁大量人口,淹没大量农田,社会成本很低。

实际上,如果保险起见的话,也不妨关注那些可以提升“老能源”的新技术。比如有一种技术可以将煤在矿井里直接气化,再将烟气提升到地面,避免了井下伤亡这一重大问题。利用油砂提练石油的技术也早已成熟,只不过长期未投入商业运用。单李嘉诚一人在北美囤积的油砂资源就相当于沙特全国的石油储量。虽然这些技术的最终产品并不新,而且可能缺乏政策补贴优势,但这些产品拥有成熟的销售渠道,风险不大。

另外,还有一种人们闻之变色的“老能源”也很有投资价值,那就是核电。实际上,把“核电”与“核弹”联想在一起只是科盲的思维。核电的安全系数远比人们想象得高,污染也比人们想象得小。建设核电的技术很成熟,它的产品也很有价格优势。

当然,核电投资盘子大,不是个人能够进行的。但如果核电公司上市,大可长期持有它们的股票。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