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中国航天部门宣布,中国的空间站——“天宫一号”计划正式启动。到2010年,中国航天员将在那里长时间居住,进行科学研究。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成果,几个月甚至整年的太空生活,对航天员的心理素质也有很高要求。

航天员要在茫茫太空和狭窄环境里工作,这个职业对意志品质的要求十分严格。试想,“阿波罗13号”在距地球十几万公里处遇险,周围是无边太空,如果航天员心理崩溃,也就没有后来的重返奇迹了。

从这个行业一出现,各国航天员就都必须进行心理训练。中国航天员也是如此。他们有自己的心理教练——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和航天大队的心理学教练刘芳。她要负责航天员选拔时的心理测试;在职业培训时进行心理训练,包括强化职业动机、心理相容性训练、情绪自我调节能力训练、自信训练、表象训练、耐受孤独训练。一些训练内容如压力测试、表象训练,基本和体育心理训练中的意象训练相似。刘芳不仅要在平时训练航天员,当他们上天后,还要在地面监测他们的心理状态。

为了提高航天员承受压力的心理机能,刘芳在训练时经常通过压力谈话,或者制造假像,人为地给航天员制造压力。比如在航天员操作正确的情况下批评他们,甚至予以训斥。这和心理咨询以减压、制造愉快情绪的作法完全相反,体现了心理训练“不求愉快“的特点。

2003年10月14日,杨利伟就要以“中国航天第一人”身份登上太空的前一天,居然能在晚上八点就入睡了,早上是被人唤醒的。在21小时飞行中,杨利伟的心率平均保持在75—85次/分,飞船发射前1分钟心率只有76次/分。这种高度放松的情绪状态正是心理训练的重要成果。

宇航员心理训练和其它宇航技术一样,各国自守其秘。刘芳在实践基础上撰写了《航天员的心理健康与维护》、《航天员的心理素质要求与心理训练》等文章,是这个领域绝无仅有的宝贵中文资料。

中国登上太空的航天员只有廖廖数人,加上接受过训练的后备军也不过十几个人。但航天员是优中选优的。中国首批14名航天员竟然是从1506名飞行员中遴选出来的,合适率不到百分之一,而且飞行员本身的心理素质本来就强过普通人。这样,航天员的心理机能可谓远胜常人。训练航天员的经验完全可以推广到普通人群中,刘芳后来就对运动员和大学生进行过心理辅导。

值得注意的是,刘芳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时开始专攻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后来还接受过“国际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 精神分析理论技能培训”、“ 心理创伤治疗理论技能培训”等咨询教育。但她在接受采访时不忘向记者申明——自己不是在作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治疗。“准确地说,我们不是心理医生,而是心理指导老师。对航天员进行心理调适、评价和训练,对航天员执行各阶段任务时的心理表现进行预想和设计,并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出应对方案,让他们的心理素质好上加好,锦上添花,而不是有了问题被动地去治疗。”

这既体现了心理训练不同于心理治疗之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心理训练工作的尴尬之处。心理训练尚未有自己的人才培训系统,只能借用学院派心理学或者心理咨询培养出来的人才。

除了刘芳外,另一位参加宇航员心理训练的王峻女士也将她的经验写成一本书,名字叫《问天之心——自我心理训练与潜能激活》。同样是将这些经验推广到各种人群。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