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革前出版的若干苏联科幻小说

作者:数帆老人

与文革后的铺天盖地相比,文革前十七年翻译出版的苏联科幻小说实在少的可怜,粗略估算不会超过30种,就算加上少许来自西方的科幻作品,十七年里出版的外国科幻小说也远远不能满足广大青少年和成年科幻爱好者的阅读需求。其实在斯大林时代的苏联,科幻小说虽然不受重视,还经常受到些闲人的冷眼和指指点点,招些莫测高深不知所云的所谓评论,但在困难的条件下还是有一大批爱好此道的作家辛勤地耕耘,创作成绩不可小觑。一些名作家如阿.托尔斯泰、亚.别利亚耶夫、谢.别利亚耶夫、涅姆佐夫等创作出了相当优秀的科幻小说,与西方大师比起来也不遑多让。另外像齐奥尔科夫斯基这样德高望众的科学家也加入到科幻创作的队伍中,更使苏联的科幻园地生机勃勃。

文革前出版的苏联科幻小说虽然数量不多,却几乎都是精品,这些作品主题的深度拓展,科学领域的延伸创新,想象力的漫无边际,故事的幽默抒情意味,足以和文革后我们看到的西方科幻小说媲美。除前文介绍的两位别利亚耶夫的作品外,以下这些作品也给中国读者留下过深刻的印象:

《在地球之外》(齐奥尔科夫斯基著,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中国留学生译,科学普及出版社,1958)、《在月球上》(齐奥尔科夫斯基著,联星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齐奥尔科夫斯基(1853~1935)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科学大师,苏联航天事业的先驱。他不仅对航空航天事业作出过卓越的贡献,更投入到科幻作品的创作中,热心向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这两部作品是他的科幻名作,至今仍闪烁着不朽的光辉。《在地球之外》是一部纯粹的科幻小说,描写2017年的航天旅行,一群不同国家的科学家(作者把这些外国科学家取名为伽利略、牛顿、富兰克林......)在苏联科学家伊万诺夫的带领下前往太空,他们环绕地球航行,经月球飞向太阳系,一路上的见闻和争论饶有趣味。《在月球上》篇幅稍短,通过一个小朋友的梦境描写了月球上的神奇景象。这两本书附带的两篇文章――《齐奥尔科夫斯基关于星际飞行的工作》(伏洛比耶夫)和《会见齐奥尔科夫斯基会见记》介绍了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生平和成就,是了解齐奥尔科夫斯基这位苏联“航天之父”事迹的珍贵文献。

《探索新世界》(奥霍特尼柯夫著,王石安、钱君森译,潮锋出版社,1955)。《探索新世界》是潮锋版“苏联科学幻想小说译丛”之第一种,

包括《新的视力》、《石窟秘密》、《爆炸的故事》、《作家的自动机器》等中短篇小说九篇,内容涉及海洋探测仪器的发明,地底勘探、卫国战争中新武器的研制,以及电力、植物学方面的知识,内容丰富,文笔也不错。《作家的自动机器》讲述某“作家”研制创作机器的经过,非常幽默。作者奥霍特尼柯夫是一位功勋科学工作者,也是苏联科幻作家群的名人。

《星球上来的人》(叶甫列莫夫著,娄穆译,潮锋出版社,1955)。《星球上来的人》是潮锋版“苏联科学幻想小说译丛”之第三种,包括《星船》、《远古的影子》、《沙漠之光天文台》等七篇科幻小说,分别讲述“七千万年以前带了原子武器从星球上来的人,几万万年前映在岩壁上的原始生活的图景。中亚地方沙漠里天文废墟上的秘矿,伤人生命的神秘水银湖,西伯利亚腹地里发现的非洲巨象遗骸,蒙古沙漠里的不可近身的奇怪动物,攀登绝峰堪察矿藏的勇敢青年”,从这文采不俗的内容提要里,读者可以想象这些作品该是如何精彩好看。作者叶甫列莫夫是一位卓越的古生物学家。本书被苏联批评界誉为“完美的科学幻想小说”,当然这个评价有点言过其实。

《镜子场的故事》(涅姆佐夫著,锦法、贾明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金窖 》(涅姆左夫著,沈小娴译,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镜子场的故事》描写苏联科学家库尔巴托夫发现了一种光电塑料,并试验这种新材料能否利用太阳能发电,主要情节讲述其他几位科学家和工作人员围绕这种新材料的不道德行为。《金窖》描述一群苏联石油科学工作者利用潜水坦克钻探海底石油的故事。这两部作品结构严谨,文笔生动,富有抒情色彩,着重探讨了苏联科学界的人际关系,赞扬了苏联科学工作者的合作精神和“集体创造性劳动”的可贵。作者弗.涅姆佐夫生于1907年,曾就读于莫斯科大学民族文学系。1944年开始发表作品,以科幻小说为主。苏联的评论者对他的作品有争议,有人说他“讲的都是现代的事情。幻想中的技术计划也没有超出今天的技术的可能范围”,还说他的中篇小说《七色虹》(无中译本)“歪曲和缩小了社会主义农业的科学技术的进步规模”。从这两部作品看,涅姆佐夫的作品还是有他独特的韵味,现实感很强。

《加林的双曲线体》(阿.托尔斯泰著,费明君译,泥土社,1952)、《阿爱里塔》(阿.托尔斯泰著,刘德中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提起阿.托尔斯泰,自然会想到他鼎鼎大名的《苦难的历程》和《彼得大帝》,其他优秀作品反而默默无名了,比如创作于20年代的两部科幻小说《阿爱里塔》和《加林的双曲线体》,如果被埋没就实在说不过去了。美国的苏联文学学者斯洛宁曾经这样概括《阿爱里塔》和《加林的双曲线体》的内容:“广为流传的《艾里塔》(《阿爱里塔》,1924)描写一支旨在火星删建立共产主义制度的探险队。他的《加林工程师的双曲线体》(《加林的双曲线体》,1925)是一本超级惊险小说,其中金发碧眼的‘荡妇’、密探、国际骗子、金融家和其他犯罪分子都卷入一项骇人听闻的发明――一种具有原子蛋或氢弹威力的死光――之中,它使无耻的发明者加林能把他的意志强加给被毁灭的欧洲,以便建立起一个法西斯社会。”这两部科幻作品非常出色,可以认为是苏联科幻小说的奠基之作,绝对可以和史上最好的科幻小说相提并论。五十年代出的中译本曾经大受中国科幻爱好者欢迎,《加林的双曲线体》文革后曾经再版(《大独裁者》,王忠亮、王育伦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印了五万册之多,看过的人应该不少,现在还记得的大概不多了。

《棕榈上的霜》(古雷维奇著,晓林译,自由出版社,1954)、《第二颗心脏》(古列维奇著,李敏译,科学普及出版社,1957)。《棕榈上的霜》描写美苏两国科学家同时研究人工制冰,苏联方面用来造福人类,美国方面则是用来制造冰弹称霸世界,最后美国的科学家们良心发现,为了和平事业毁掉了冰弹成果。作者以漫画式的笔法嘲弄美国社会的众生相,揭露了美帝国主义的“丑恶面目”。《棕榈上的霜》曾经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当年感觉真是精彩到家了,当然现在看有点可笑,作者非科学想象的成分太多而且太不着调了。《第二颗心脏》描写苏联设计师在试验通过电离层把电流输送到中国的任务时,遭到外国间谍暗杀,心脏中枪。高超的苏联医生给他换了一颗心脏,挽救了他的生命。跟《棕榈上的霜》相比,《第二颗心脏》要逊色一些,写得比较乏味,不像《棕榈上的霜》那样热闹。作者古雷维奇的背景资料不详,除这两部作品外,还有一本《客星之谜》(戈列维契著,俞祖元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也疑似为此人的作品。

《萨尼柯夫发现地》(奥布鲁切夫著,周家模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在这部作品里,“作者根据西伯利亚北缘北冰洋岛屿的地质结构,以及因地质时期的演进而产生的自然界变化,大胆底假定了在北极地带存在着一片令人向往的陆地,一个北极探险家在北冰洋的冰块中间找到了这片土地,他们发现这里的气候非常温暖,丛生着茂盛的寒带植物,还有绝种的野兽、大量史前动物和原始人类”。苏联小说中有一个别致的类型――北极探险小说,中国读者非常喜爱的《船长与大尉》即是其中的佼佼者,《萨尼柯夫发现地》也很出色,生动细致地写了苏联探险家在北极探险的艰辛历程。

《猎取猛犸的人》(波克罗夫斯基著,张由今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与大多数科幻小说把想象投向未来不同,《猎取猛犸的人》反其道而行之,想象的是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社会,可谓别开生面。作者根据顿河沿岸考古发现的猛犸骨头和原始人遗迹为材料,以小说笔法绘声绘色地描写了一群原始人的生活,他们如何利用简单的工具来猎取当时最厉害的野兽猛犸,还写了原始部落的日常生活,他们的劳动和成长,以及那个时代的自然风光,还有原始人面对大自然的奇特感情。这种稀奇古怪的题材很难写好,虽说瞎扯的成分巨多,手法也不够圆熟,但非常有趣,很值得一读。

《星球来客》(马尔迪诺夫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这是一本跟中国有关的小说,描写外星人的宇宙飞船在莫斯科降落,苏联科学家和外星客人用数学语言进行了交流,并参观了外星飞船,获知了外星人的秘密。美国人得知后非常恼怒,派遣特务冒充中国新华社的记者潜入外星飞船,企图破坏苏联人民和外星人民的友谊,结果在中苏两国科学家的合作下,敌人的阴谋没有得逞,来访的外星飞船安全离去,圆满完成了访问地球的使命。有人曾经把科幻小说分为宇宙间飘荡的神奇怪异、恐怖的原子能岛屿、可逆转的人间岁月、人类思维系统命令、青春永驻之谜、星球帝国大战、向地球人类广播、机器时代、数码凶杀案等几大基本类型,这部《星球来客》应该算是“向地球人类广播”型,这种小说数量很多,想写出新意并不容易。

文革前出版的其它苏联科幻小说还有下面这些:《黑海宝藏》(斯图季特斯基著,田怡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59)、《在星空里航行》(马尔腾诺夫著,金坚译,少年儿童出版社,1957)、《人造小太阳》(沙符朗诺娃,、沙符朗诺夫著,上海市中苏友好协会译,上海科技出版社,1960)、《月球航行》(奥斯特罗乌莫夫著,陈达焜译,北京大众出版社,1955)、《奇妙的破冰船》(萨克拉托等著,俞润生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57)、《奇异的透明胶》(萨帕林等著,彭利铗等译,群众出版社,1957)、《在两个太阳的照耀下》(马斯洛夫等著,林晓译,天津人民出版社,

1957)、《客星之谜》(戈列维契著,俞祖元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金刚石》(苏)罗萨霍夫斯基著,奈温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55)。这份书目并不完整,希望知情的朋友继续补充。

尽管文革前出版的苏联科幻小说数量不多,这些风格各异的小说质量却并不低,文革后出版的苏联当代科幻小说数量虽说多得多,这些新秀就品质而言未必能赶得上他们前辈,更别说与阿.托尔斯泰、亚.别利亚耶夫这样的超一流大师比肩。总的来说,斯大林时代的苏联科幻小说有着自己的传统、特色和使命感,如一位苏联作家所说:“教育青年读者相信人的创造力量的威力,相信大胆、爱国主义、机警、英勇、建立功勋的愿望,认识世界的愿望以及写下劳动和发明的诗篇,显示科学和技术创造上的浪漫主义精神的愿望――这是写作科学幻想和惊险文学的作家的主要任务。”在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下,苏联的科幻小说作家仍然创作出了一批可读性很强的作品,尽管有一些瑕疵,比如对人性的复杂程度不够关注、刻意丑化敌对国家、避免接触苏联现实等,但他们的成就是不能否认的。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