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要不是读了《中国改革》9月号上的一篇推荐文章,我还不知道国外的心理传记著作已经有了中译本。早在八十年代,“心理传记”这个概念已经传入国内,二十多年间国内也有一批研究文章问世。但象我这样的英文盲,要了解这个领域的实际产物,还是需要拜托中国翻译家和出版社。

这次出版的心理传记,传主包括甘地、斯大林、路德、希特勒、卢梭、威廉二世、约翰逊等历史名人。作者中则有埃里克森、兰格这样一流的心理学家。基本能代表心理传记这个门类的最高水平。由于还没找到译本,笔者在本文无法点评这些书,只就心理传记这个研究门类谈一些个人看法。

说它是个“门类”,因为到现在为止也没法把它归于一个正式学科,最终列入学术体系之内。虽然最初是心理学家创造了这个门类:闵斯特伯格提出研究纲领,弗洛伊德创作了最早的心理传记《利奥纳多·达·芬奇和他的童年的一个记忆》。然而到了后来,历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家反而对心理传记更为重视。

公众舆论也很少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待这些传记。笔者读过该译丛主编所写的中文前言,他也是从社会历史角度来看待这个门类的。心理传记目前主要以历史人物为传主。这些人产生了极大影响,无论伟大还是邪恶,他们的心理肯定与一般人不同。可能这个角度更容易引起读者兴趣吧。

然而,心理学其实比任何学科都更需要心理传记作为研究资料,只不过未必是现在这种以大人物为对象的心理传记。

既然是科学,就必须以实证材料为基础。心理学的实证资料基本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家按照统计学原理选择一些被试,让他们在严格控制的实验室里面,对某个单一刺激产生反应。比如让他们记忆无意义数字,或者辨认人脸等等。这样得到的资料能说明整个人群对某个刺激的一般反应是什么,但对于这些心理现象在个人生活中的意义,心理学实验室无法研究,而这才是心理学的社会价值。

二是心理咨询室。不管哪个流派的咨询师,处理什么性质的心理问题,接待来访者时都免不了要询问他的生活经历,来访者往往也愿意谈自己的生活经历。这样就形成了一批咨询记录。它们能够完整、真实地显示一个人的生活历程,然而按照心理咨询原则,它们不能向社会公开,甚至在圈子里都不能公开。并且它们仅限于偏常人群,难以代表一般人群。

于是,记录个人生活历程的心理传记便成了重要的心理研究资料。不过心理学所需要的心理传记还不同于上述的心理传记。它的记录对象不是重要人物,而是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创作这些传记的心理专家必须亲自接触这些人,而不象上面那些心理传记,是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完成。因为文字总是会过滤掉许多真实,心理专家必须写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既然心理传记在研究中如此重要,为什么迟迟没人做呢?原因在于电脑和网络普及之前,全民写作并未产生。只有各领域中的头面人物才能拥有其个人历程的文字记录。而在今天,网上随处可以找到工人、农民、小商小贩写的日记或回忆录。个人传记资料之丰富前所未有。

再者,目前有不少退休人员都希望能有人给自己做传,记录下自己平凡的一生。他们中有些人愿意付钱请人做这件事。代写传记已经成了一个行业。这也给普遍的心理传记提供了可能性。

总之,当我们开始阅读这些名家伟人的心理传记时,凡人的心理传记也正象水面下的冰山一样暴露出来,给心理学家展示了社会心理的全景。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