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科幻片能为提高国民科幻素质作出贡献,这个道理尽人皆知。然而,一个国家的公民只有先具备必要的科学素养才能搞好科幻片,知道这个规律的人却不多。2月1日,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的“科幻人谈科幻片”专题研讨会上,那些奋战在科幻片制作第一线的代表纷纷表达这样的观点,令人深思。
这个专题研讨会之所以取名为“科幻人谈科幻片”,是因为与会者里有不少人正在操作科幻影视项目。有在科幻影视上探索十多年的著名导演沈悦,有《变形金刚4》的中方宣发负责人,有《小灵通漫游未来》影视改编项目制片人,有《三体》的编剧,有为张艺谋服务过的顶级电影概念师,还有来自优酷网和国内顶级特效团队的代表。

以前媒体上也有不少人谈论科幻片,基本都是隔岸观火地议论美国科幻大片。而目前影视圈里制作科幻片的代表人物大多来到这个会场,他们的声音来源于实践,更具有针对性。其中一个重要观点为多数与会者所支持,那就是艺术工作者只有先具备科学素养这个“金刚钻”,才能揽下科幻片这个“磁器活”。

沈悦既执导过二十多部主流影视剧,又对科幻影视作了十多年探索。他谈到了阻碍国产科幻片的最大隐忧,就是影视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现实中往往没把握考大学的高中生才去艺术院校碰运气,而要拍好科幻片,每个环节都需要密集的知识含量。比如,中国演员在银幕上能逼真地表演草根形象,甚至演好流氓、骗子,但几乎没人能出色地扮演科学家,演员们缺乏多年教育所形成的那种修养。

 

沈悦

 

细想起来,华人演员在科幻片里也有成功出演过科学家的先例。杨紫琼在《太阳浩劫》中的表现,吴彦祖在《欧罗巴报告》中的表现虽不惊艳,也算中规中矩,但这两位恰恰不是大陆演员。内地明星李冰冰在《生化危机》里出有相当的表现,但她演的并不是科学家。

只有王学圻和范冰冰,算是以大陆演员身份在国际科幻大片里出演过科学家。不过,那次打酱油的表现大家都很清楚了。

沈悦又从表演转到制作。他参观过外国科幻片剧组,人家道具团队在制作飞船内景时,可以讲出每条管道有什么作用,而国内道具师只能根据人家的画面进行粗糙模仿。

回顾当年,美国也是因为有一批专业设计师爱好科幻,被邀请到科幻片剧组中参与创作,才能在银幕上逼真地展示未来世界。《银翼杀手》里面的未来建筑在80年代让观众眼前一亮,现在仍是科幻片的经典画面,那就是请专业建筑师,而不是电影道具人员设计的。《第五元素》中的未来服饰到今天仍然很亮丽,那也是专业服装设计师的贡献。

在中国,已经有一些航空、汽车、服装、建筑专业的年轻设计人在关注科幻片,研究科幻片,还提出一定的设计思想。但他们还没有被邀请到国产科幻片创作中来。所以在这几年的国产科幻片里,我们还只能看到山寨版的服装、道具和布景。

来自优酷出品的张栋谈了自己的感想:不仅是电影从业人员的科学素质,一国科技水平也间接地影响科幻片的创作和传播。从工作需要出发,张栋观摩了不少国外科幻片。他说,在美国科幻片里看“美国人拯救世界”,虽然知道那是虚构,但中国观众感觉不别扭。现在俄国科幻片里也有“俄国人拯救世界”的情节,看起来就不那么可信。印度科幻片里也出现“印度人拯救世界”的情节,看着就有些可笑了。如果在银幕上看到飞船里坐着几个白人在操作仪器,中国观众不会觉得突兀。如果飞船里坐着几个黄种人,即使中国观众也会觉得别扭。

细想起来,公众对科幻片的感觉确实很受科技新闻的影响。在中国之前,黄种人航天员不是搭乘美国飞船上天,就是搭乘俄国飞船航宇,数量上更是寥寥无几。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不仅经常出现在美国科幻片中,也经常出现在电视的科技新闻里。这种潜移默化对科幻片的接受程度很有影响。
周边的韩国和泰国与中国在经济发展上处于差不多的水平线,他们都拍摄过不错的科幻片。这两个国家在科技上无法领先全球,便只能回避这类素材,或者拍摄灾难片——这在任何国家都能发生。或者从民族神话中寻找素材——但这毕竟不是科幻片的主流。

科幻片是在上世纪初期由法国人和德国人开创的,为什么在美国才发扬光大?这和世界科学中心从欧洲转到美国有直接关系。所以,中国科技和国力日益强大,公众越来越习惯国产的世界一流科技成果,这对中国科幻片能否赢得本土观众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

神舟传媒公司副理事长张健对这个问题比较乐观。他认为,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和科技发展水平,都已经能支持国产科幻片的创作。不少年轻影视人在科技文化水准比上几代影视人都高,他们正在积极地参与到科幻片创作中来。

 

神舟传媒公司副理事长张健

 

其实,不仅电影人要提高科技素养,科技人员也需要与艺术界多沟通。作为资深电影摄影师,张健拍摄过不少文艺片,但他却供职于“中国航天”这样一个集高科技之大成的公司。在他负责的神舟传媒公司里,有不少北影、中戏的毕业生。他们都接受过专业艺术教育,同时又经常与航天专家打交道,要去拍摄顶尖水平的科研设施。这会从另一个方面提供了解决电影人科技知识不足的思路。

笔者记得,就在神舟传媒组织的航天题材科幻片研讨会上。前电影局局长刘建中回忆起一个例子。八十年代他参加过一次科教片研讨会,与会者有当时最著名的电影人和科学家。那位科学家只知道批评科幻片和科教片,这里不符合科学道理,那里违背科学规律,对艺术创作一窃不通。而在70后、80后的科技工作者群体中,这种现象就少得多了,最近便经常有航天部门的年轻专家出现在各种科幻大会上。

获得本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院奖的林天强认为,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达到一定比例,科幻片就能大行其道。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科幻大片开始流行,那时候美国的人均GDP在八千美元左右,而这正是今天中国人均GDP的水平。一些发达省市,其经济水平和年轻人受教育的水平更高。以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科幻片已经拥有了雄厚的观众基础,这对于国产科幻片来说是决定性的因素。

 

 

全文发布于:http://kejiwenhua.cn/aspx/default/newshow.aspx?classid=149&id=2222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