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几年,“宅男”、“宅女”的称号在社会上流行开来。最初,这两个来自日本的汉语词汇内涵比较窄,专指迷恋动漫、游戏的一群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由于这两种特殊爱好可以足不出户来满足,这些人平时就呆在家里。慢慢地,人们便把呆在家里不出来的男女青年称为宅男宅女。甚至简称一个“宅”字,意思就是呆在家里不出门。

不久前,笔者观看第三届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电视直播节目。一位俄罗斯姑娘介绍自己时就说,她是标准的“宅女”,曾经创下十天不出门的纪录!可见如今“宅”已经成为各国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无论从生理、心理还是社会角度来衡量,“宅”都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宅”生活呢。社会经济水平提高是一个重要的外界因素。倒退几十年,家居条件很差,人均居住面积只是现在的零头,房屋冬无暖气,夏无空调,且没有电视、电脑这些好玩的东西。那时,住宅仅仅用来吃饭睡觉,人们业余时间多选择户外活动。记得在笔者小的时候,每到掌灯时分,人行道上的牌桌就连成片。大人们这样,孩子们放学后也会在外面玩得昏天黑地,直到爹妈呼喊才回家。

那时候没有网络、磁卡这些东西,大量经济活动需要人与人亲自交接才能完成。到商店买东西要与售货员交流,领工资需要去财务室。遇到家里有什么体力活,总是要请亲戚、邻居一起完成。这还是已经到了城市化初期的社会现实。在生产率低下的自然经济社会里,亲属、乡邻之间的互助更是不可替代,不和人交往几乎是死路一条。

过去的生存压力也远比今天小。现在人们爱说“生存压力大”,准确地讲是竞争压力大,是追求“出人头地”造成的压力。就生存而言,单是“基尼系数”——食品占整个收入的比例——现在就是历史上最低水平,以后也不大可能比现在提高。所以,如果一个人只选择“凑合活着”,而不是“比别人强”,那么他可以过得轻松无比。现实中不少宅男宅女不仅零收入,而且不讲吃穿,不要名牌,只要有动漫和游戏,其它一切都能将就,而这是两种花费很小的爱好。所以,如今不少父母尽管不富裕,但也能供养一个宅男宅女生活到二三十岁,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然而这一切都是外因,如果不是内心里有拒绝与人交往的愿望,单是这些外因并不能让宅式生活普遍流行开来。人有一个基本的心理倾向,就是在活动中控制周围的环境。而在现实环境里,物显然比人更容易控制。我们周围充满了人造物品,它们的价值就是被使用——食品是用来吃的,椅子是用来作的,道路是用来走的。它们都很容易被操作,被利用。

人明显不同于物,虽然每个人也都有一定的工具价值,比如售货员要为顾客服务,医生要为患者服务,司机要为乘客服务,但人不仅仅是司机、医生、售货员,还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欲望和追求,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一个人总是从便利性、可支配的角度来衡量外界事物,那么对他而言,他人永远不如工具更好。这样的人只要有可能,便更多地选择与物打交道,减少和人的来往。

尊重他人,重视人的价值,悦纳别人,这些并不是人们天生就具备的价值观,是长期宣传教育的结果。骨子里我们更倾向于把别人当成工具。“宅”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普遍存在于年轻人当中,也正是因为他们比成年人更容易表现出人类的这种先天倾向。当他们觉得与人打交道不如与电脑打交道更快乐、更方便时,就会义无反顾地选择电脑,选择宅。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