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军
这个问题很关键,它甚至远远超过科幻,涉及到文学和整个社会关系。我一时也解答不了这么大的问题,仅说一些个人看法,供大家探讨。
社会一向有分工,农民种地,工人种田,商人经商,军人打仗,文人则去描绘这一切人群的生活面貌。过去中国有科举制度,文人和官员是一家。晚清以后文人与官员也完成了职业分工,后者同样成为前者描写的对象。
大会现场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文学家去描写其他群体的生活,准确不准确呢?很多文人只写自己的生活,虽然可读性不佳,但自己写自己肯定更真实更准确。钱钟书写《围城》写得那么传神,那就是文人写文人阶层的典型。
人是分圈层来生活的,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自己那个阶层的人。其他人群是什么样,人们只是道听途说、走马观花,这其中就包括从新闻报导和文学作品中了解其他人的生活。于是,公众心目中的农民,可能是文人描写出来的农民;公众心目中的商人,或许是文人描写出来的商人;公众心目中的科学家,也是文人描写出来的科学家。
其他阶层的人是否接受这些描写呢?实际上很难知道他们的态度。现代以前只有文人和官员会写文章,其他阶层的一切言论都由文人转述在历史文献里,打上了文人阶层的深刻烙印。现代学校教育普及后,工人、农民、战士、商人也有不少人能写文章,但传播却成了问题。在长度只有二十年的网络时代以前,靠出版物完成的传播,远大于纸笔抄写完成的传播。而报刊杂志出版社的编辑也是文人阶层的组成部分。
全文发布于: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