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纵览过去,科技文化产品的历史,以前既不短暂,现状也堪称五光十色。然而,这个领域目前仍处在由零星产品向系统产业过渡的时期。一些产品如“科幻文学”、“特种电影”,已经拥有较为独立的形态。另一些如“科技旅游”,仍然混同在传统文化产业中,有等待进行专门的研发与推广。
   

 

一,培养专业的科技文化产品创作者
  

 

创作科技文化产品,既需要专业的文艺技能,又需要对科技文化有深刻理解。由于科学与艺术人才长期分科培养,现实中很难系统地产生这样的人才,多半由关注科学的文艺界人士,或者擅长艺术的科技界人士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作品数量不够,质量也很难保证。
  

 

作者的培养与产业的培育,是鸡与蛋的关系。缺乏足够数量的好作品,一个产业就无法形成规模。而这个产业不能形成规模,有志者就不敢投入更多精力进行创作。科技美术产业就是典型。直到现在,因为不能进入美术收藏领域,难以提升作品价值,该行业的探索者都不敢投入很大精力去创作。
   

 

二,打造更为专业的传播媒体
  

 

目前,对科技文化产品的宣传基本由传统科普媒体来执行,其受众对象有明显差别,产品特色也难以突出。传统科普媒体面向低知识阶层,他们通常也是低收入阶层,高端高价的科技文化产品出现在这些媒体上,并不能产生有针对性的宣传作用。下一步是打造完全服务于科技文化产品的媒体,包括报刊、网站或专业电视频道。
   

 

三,培育更为专业的开发机构
  

 

这些机构以商业为主,完全摆脱公益色彩。它们将借鉴出版、影视、旅游、会展等各行业的专业经验,开发科技文化产品。
  

 

目前,科技文化产业里虽然已经拥有一批成熟的商家,但除了深圳华强之外普遍规模偏小,即使在同一领域里也处于弱势。它们可以制作出优质的产品,但营销推广的实力有限。这些企业都有待做大做强,特别是跨行业的经营仍然很薄弱。

 

全文发布于:http://kejiwenhua.cn/aspx/default/newshow.aspx?classid=141&id=1397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