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杜拉拉,普通人的升职记
2007年,一本叫《杜拉拉升职记》的小说横空出世。不仅本身成为畅销书,而且被改编成话剧、电视剧和电影。其电影版本还让自导自演的徐静蕾跨入“亿元导演”的行列。小说也象所有畅销书那样推出了续集,甚至还出现了《杜拉拉职场潜规则》之类的衍生品,掀起了一股“杜拉拉热”。

在本篇里,笔者不准备分析目前大热的电影,因为电影与小说已经相去甚远,不仅被观众戏称为“在广告里插播电影”,而且把小说里不重要的爱情线提升为情节主线,成了一部爱情片。其实,《杜拉拉升职记》之所以倍受欢迎,完全是小说里面丰富到有些琐碎的职场细节,使它成为许多都市白领的工具书。

从文学角度看,《杜拉拉升职记》的作者李可只能算文学青年水平。小说文字平实,仅满足于“文通字顺”,读起来有点象流水账。小说里面的高潮不是用文学技巧制造的,只是事情发展到了那一步自然形成了高潮。这本小说的价值完全在于它巨大的信息量,给我们提供了大企业里职场生活的真实细节。我们可以推测小说里面的情节有一多半都是作者的亲历,或许这正是作者事后不愿意暴露本来身份的重要原因。

在汉语文学圈里,讲职场的小说并非《杜拉拉升职记》首创。九十年代梁凤仪的“财经小说”便曾经畅销大陆,并曾改编成不少热门电视剧。不过,杜拉拉不同于梁凤仪笔下的职场人物。梁本人是销售出身,亲自在市场上打拼,所以她的主人公往往代表公司在外面攻城掠地,梁凤仪的财经小说读起来往往有惊心动魄之感。

而杜拉拉是替公司花钱的行政人员,她的“战场”只是在公司内部,每天主要精力都是应对上下级和同级同事,而不是客户。杜拉拉并没有征战市场的野心,甚至可以说她本来就缺乏野心,每次都是被具体因素激发起升职的欲望。她供职的DB公司为了开拓市场,制定了“聚焦中国”计划。象这样的“宏大事件”杜拉拉并没有份参与,小说里她最大的一项工作便是给公司中国总部装修办公楼。

总之,杜拉拉是一个典型的只想爬楼梯,而没有想飞的职员。这使得她的故事读起来很平实,缺乏宏大视野。从头到尾,杜拉拉在DB这家制度健全的美国公司里并没有承受真正的市场风险,只是在公司制度范围内有一点小打小闹小突破。相反,挂冠而去,为她空出职位的玫瑰、李文华等人的勇气都比她大。

不过,杜拉拉这样的人物恰恰代表了职场上大部分白领,或许这是它畅销大陆的重要原因吧。如今各种管理学著作,成功学讲座,提到的例子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这些人甚至只能算职场特例。他们成就非凡,很有魅力,但你只能崇拜他们,无法效法他们。大部分读者真正能学习的,反而是这个有点傻气的杜拉拉。

读罢这本书,可以让我们对人才的职业生涯周期有个明显的认识。除了演艺、体育这种吃青春饭的职业,一般人的职业生涯会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导入期,就是刚刚进入社会,学习各种职业技能,积累经验的时期,类似于围棋中的布局阶段。其次是平台期,或者称发展期。这时候人们在职场上获得一定的位置,凭借这些资源左拼右杀,建功立业,类似于围棋里的中盘阶段。最后是收获期,将前两个阶段创立的业绩变成实实在在的收益,落袋为安,类似于围棋里的收官阶段。

职场人处在这三个阶段中,其作为、心态都是完全不同的。在《杜拉拉升职记》里,这三个阶段的典型代表都交汇在故事里。杜拉拉还处在职业生涯的布局期,所以上面给什么工作她都不折不扣地认真完成,稍稍给一点小鼓励就能满足。杜拉拉勤于学习,当上级或者高层同事不传授她本领时,杜拉拉会为此愤怒并上告主管。这种对职业技能的渴望正好是职业导入期的典型心态。

相反,李斯特则处在典型的收官阶段,完全仰仗着他以前的业绩在公司里混日子,等待平安退休。他避免作出任何决策,如果要进行重大决策,一定要搞成“集体决策”的样子,为自己摆脱责任留下后手。李斯特对下属完全放手,如果不是事态紧急,甚至对下面的业务不闻不问,有几次差点因为这种甩手掌柜的态度出岔子。但同时,他也不会苛责下属。如果是自觉性强,有动力的下属,反而能在他手下得到发挥。杜拉拉的成功有很大因素是碰上了这么一个“不管部长”。

深入读下去我们会发现,李斯特并非平庸之辈。当他心情好的时候,会给杜拉拉讲一些非常有用的职场经验,他看人的水平比杜拉拉准得多。这些都告诉我们,李斯特当年也是一路打拼出来的。他之所以如今选择这种松懈的工作态度,完全是因为到了职业生涯的末期,求稳为主。

读者可以在国内行政事业部门中看到许多李斯特这样的干部,只不过李斯特是快退休的时候才选择混日子,而后者则是在职业中期,甚至一入行就准备混到底。

夹在这两个阶层之间的人,上有公司中国总裁何好德,下有销售主力王伟,都处于职业中期阶段的人。他们已经成为公司骨干,享有企业里最多的资源,干活最有动力。在一个企业里,这些人会是帅才,带领一大批象杜拉拉这样肯于吃苦的将才打拼。

在小说描写的这段时期里,这三种人就是这样表现自己。但他们也会变化。我们可以想,当王伟、杜拉拉到了快退休的时候,他们也未必会想现在这么努力。小说里不断提到,某某人干的时间长了,已经“皮”了。这说明作者很重视这个职业周期的现象。

不仅一个人的职场生涯会划分出这鲜明的阶段,甚至企业也可以划分为不同阶段。小说里处于上升期的企业正是一开始描写的农民企业家胡阿发的企业,那是胡阿发一手拼下来的江山。胡遇事亲历亲为,象杜拉拉这样的新手有事可以直接汇报。只不过由于性骚扰的原因,胡阿发在小说里的形象不佳。但这类企业的活力恰恰是最大的。

相反,DB公司是一家进入成熟期的企业。它很规范,甚至可以给怀孕的女员工带薪休假的权利。但同时已经有了“恐龙化”的迹象,装修中国总部办公室这样的事情也要到美国总部请示报告。装修工期只要三个月,走各种程序则要六个月。我们可以在这个情节里看到“国企病”的影子。

事实上,欧美一些百年老店、世界500强大企业往往都进入了发展的后期、甚至衰退期,通用公司就是它们的代表。这些企业在这些年仍然能维持一定的发展,恰恰在于新兴市场给了它们超值回报。

而这种老市场衰退,新市场火爆的形势,同时也给了杜拉拉这样的中国职员以机会。小说里用同事的眼光来评价,认为杜拉拉已经越出公司常规,“连升三级”。这恰恰是中国这个巨大新兴市场飞速扩张的间接影响。因为在活跃的市场里人员流动速度相当大,说不准什么时候便会有空位。要理解杜拉拉的成功,不能不联系到她所处的社会现实。

小说以杜拉拉为主人公,所以只是描写了她的成功。但我们很难说跳槽走掉的玫瑰、李文华等人不会有更好的前途。毕竟他们是在周密计划后才离开的。事实上,杜拉拉认真勤奋但不敢冒险,她每一次升职都是因为有人留出了位置。

和一般小说不同,《杜拉拉升职记》里完全没有反派,人人都在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打拼。作者往往写了某个人的缺点后,马上又写他的优点,体现一种公正客观的心态。在一家公司里,同事互相之间有防备,有算计,都是可以理解的。即使小说里最有点恶人形象的玫瑰,也是因为难以出头才算计自己的上司。从这个意义上讲,《杜拉拉升职记》很真实地还原了职场现实。

反过来,正是因为作者没有进行艺术夸张,小说里也没有明显的道德意义上的“好人”。王伟和杜拉拉的恋情如果按言情小说标准来看,根本就不算浪漫。两个人会在晚上暧昧地相处,白天又为各自的部门利益争吵。但这种“人事分离”的态度,也恰恰是成熟企业,成熟职场人所应该采取的态度。

小说还在情节中穿插介绍了大量的职场经验,为我们了解一个大型企业的内部管理情况留下了很好的样本,甚至作者把这类企业的薪资水平精确到个位数。可以预计,许多年以后,今天流行的大部分畅销书都不会再有人翻阅,但《杜拉拉升职记》却会因为它的资料价值,一直流传下去。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