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参观一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负责人自豪地指着实验室场地说,如果用单位面积形成产值来比较,我们这个实验室已经超过市中心CBD区域啦!
这让我想起一位朋友的感慨。她在一家教育出版社做了二十多年科普图书编辑。她告诉我,九十年代向专业科学家约科普作品,他们会欣然同意。那时科研经费很少,科学家从本职工作中挣不到什么钱,出本科普作品算是可观的外快。这几年再向专业科学家约科普稿件,对方往往只是口头表示一下支持。不得己,这位科普编辑转而向我们这些没有学术头衔的写手大量约稿。
在一次科普研讨会上,中国科普研究所的专家介绍了美国二十几年来科普媒体的变化。总的趋势是科普媒体数量大为减少,剩下的科普媒体,主要内容也换成了医疗保健。
科学研究
然而在过去这二十几年里,美国科研经费仍然在大大增加,保持着世界领先位置。即使我参观的那家实验室,核心设备也是从美国买的。科研上去,科普下来,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和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都呈同样的趋势。这对于科普来说,只是个坏消息吗?并非如此,这种现象只是预示着“业余科普”已经走到了尽头。
学界研究科普历史,会追溯到伽利略写科普文章的时代。其实那些前辈不仅不是科普专家,甚至不算专业科学家。无论科研还是科普,他们都只是在业余时间做一做。19世纪中叶,科学家成为专业,业余科学家慢慢从这个舞台中退场。但在那以后,科普还没成为专业,习惯上由个别感兴趣的科学家兼任。
上面这些动态告诉我们,当科学家越来越走向专业化的时候,他们也越来越没时间做科普。一种事业靠公益心来支撑,是没有前途的。所以,当科学家纷纷告诉科普的时候,独立的科普专家也快要走上历史舞台了。
科普活动
早期科普主要是文字工作,或者搞讲座,门坎低,个别科学家还能抽时间做一下。现在是多媒体时代,声光电化一起上。专业科学家靠个人兴趣已经完全不能承担科普的重任,只能退居二线,成为科普内容的提供者。
以美国Discovery频道为例,恰恰是在过去这三十年里诞生并壮大,现在已经成为全球科普主要力量。没有专业的导演、摄影人员,这样的节目完全不可能出现,更不用说运营一家电视频道所需要的管理和财经人士。
全文发布于: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