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提到登月,人们的头脑中立刻闪现出阿波罗飞船、阿姆斯特朗的“一小步”,可能还有帅哥汤姆·汉克斯主演的《阿波罗13号》。但最先敲响月宫大门的却是苏联人。早在1959年,挟第一次人造卫星发射之余威,一艘苏联无人飞船便直奔月球而去,开启了人类探月之旅的第一步。

 

 

 

 

 

 

以著名的T型坦克、AK—47步枪为代表,俄国人在技术领域绝不搞五花八门的诸多型号,而是在单一型号基础上反复改进。秉承这个优良传统,苏联用于探索月球的飞船只有一个系列——“月球”号探测器!镶着这个直截了当的名字,二十四艘宇宙飞船先后飞向月球。最初的飞船只能和月球擦肩而过,即而能够绕月飞行,能以硬着陆方式与月球热吻,再以软着陆方式投入月球怀抱。最后,竟然能够在无人驾驶的条件下返回地球。

 

前苏联在月球之旅中创造了许多记录。1959年,“月球一号”首次撩开了月球的面纱,让人类看到它背面的真容。“月球二号”最先与月球“接吻”,尽管那是头破血流的硬着陆。“月球17号”将第一辆月球车送上月面,而后继者“月球车二号”至今保持着37公里的行驶记录。这一系列的16、20、24号三艘飞船,竟然能够以无人驾驶的方式带回月岩样品。

 

前苏联的登月之旅也有“浪漫风趣”的一面。1958年,前苏联宇航局准备把一枚原子弹运到月球上引爆,恐吓美国,向全世界展示实力。但一些苏联物理学家却指出,月球上没有空气!原子弹爆炸后将一闪即逝,毫无惊天动地之处,才使这个可笑的努力作罢。

 

当美国人宣布他们将把人送上月球后,苏联当局不甘落后,制定了相应的载人登月计划。他们改进了联盟号飞船作登月飞船,设计了各种必需品。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他们为此制造的巨型N—1火箭实验数次,竟然都没能升空,最后一次竟然在发射场上大爆炸!苏联人不得不在登月竞赛中自认败北。

 

1961年,在此前的空间竞赛中大失面子的美国开始了黄金铺就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几十万人和数百亿美金被投入这个空前豪举中。这个计划分为五部分:“徘徊者”系列打头阵,9艘该系列飞船在空间遥探月面,进行初步研究。“勘测者”号继而出发,5艘该系列飞船在月面软着陆,为人类打前站。接着,三个“月球轨道环行器”被派去寻找登月点。再后来,10艘双子星号飞船载着宇航员上天,演练飞行、对接、救护等技能。

 

万事俱备后,1969年7月16日,高达百米的土星火箭将阿波罗十一号送上太空。先驱者们用两天半时间跨过空寂寒冷的宇宙空间,来到月球身边。两名太空勇士乘登月舱下降。7月21日格林威治时间2时56分,阿姆斯特朗在月面上印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迹。通过电视转播,全人类看到了他们的同胞骄傲地踏在月尘上。

 

或许连番成功使美国人误以为上帝也站在他们这边。1970年四月,当阿波罗13号升空时,他们没有修改这个不详的数字。那次飞行从一开始就不吉利:驾驶员肯·麦丁利被怀疑感染了麻疹,被杰克·斯威格特代替。飞船升空后的第三天,上帝为了考验人类的耐心,让服务舱的液氧箱发生爆炸。三名宇航员被迫爬到冰冷的登月舱里,经历生死考验后回到地球,宇航员们完好无损地回来了。不过,他们“因祸得福”,创造了距地球表面最远的纪录——400171公里! 1995年,为纪念这次虽败犹荣的英雄之旅,好莱坞拍摄了影片《阿波罗13》

 

“阿波罗”系列一共进行了七次载人登月,除了阿波罗十三号发生事故,心惊胆颤地返回外,其它六艘飞船共将十二人送上月面,采集了四百四十公斤月岩样品。我们领导人访问美国时以民间工艺品相赠。而美国人则回赠以月岩,其中的差异令人深思!

 

好了!错过了科学技术勃兴的两个世纪,中国人不会再掉队了。即便月球旅行这座科学巅峰,很快也会有中国人的身影。2000年11月发表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宣布:未来十年中将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明确了2010年左右实现登月的目标。我们没有代表人类迈出一大步,但将要代表中国人迈出自己的一小步。

 

和美苏一样,中国探月计划也将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发射环绕月球的卫星;第二步进行月球空间探测;第三步放着陆器,并且先用无人着陆进行尝试。现在,中国的火箭已经能够将两辆东风卡车送到距离地面200公里左右高度的轨道上,推动力不成问题。但遥测技术尚有缺陷。不过,整体国力的逐渐强大,科技实力的进一步提高,将会慢慢填补这些差距。七年的时间已经足够。

 

 

 

 

 

而且,拜“后发优势”所赐,中国登月将不会重复美苏消耗巨资进行的许多基础研究,可以在高起点上开步走。要知道,美苏当年登月的时候,计算机还有着坦克般的身躯和蜗牛般的速度。其它各类相关科技的水平也都大不及今天。登月是许多领域科技成果的综合。诸多分支科技几十年的进步,完全可以积累出更高水平的月球旅行。

 

从经济角度,中国的登月之旅也是省钱之旅。每次登月成本将不会超过10亿元人民币,即使是美国,目前的登月成本也已能降低到大约6200万美元。公众最担心的“花钱买面子”将不会是中国月球之旅的动力。在它背后存在着真实的科学动机和经济动机。登月计划将带动许多尖端科技的发展,成为科学进步的一大推动力。而联合国虽然冻结了各国对月球的领土要求,却允许有能力的国家开发利用。这一经济制高点,无论如何我们也要抢占。

 

原文发布于:http://kejiwenhua.cn/aspx/default/newshow.aspx?classid=149&id=1011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