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郑军

开发科技文化产品,最重要的阵地是高校。文理两个阵营在这里能近距离相处,有机会共同参加活动,容易产生集科技内容和艺术技巧于一身的作者。不过就目前情况来看,现在这块阵地也只是育苗基地,这里会有好苗子,但需要发现,需要培养。

本着这个目的,925日,我应《大学科普》杂志社靳萍老师邀请,参加由该杂志主办的“航空安全知识与文明”设计大赛评审会。这个设计大赛开始于2013年初,6月底已经收齐参赛作品。这次是邀请各方面专家,对这些作品进行评审。

参赛的作品有漫画、动漫连环画、招贴画等,形式不同。由于作品少,这些类型不同的作品只好暂时放到一起评审,以后规模扩大了,会有所增加。

所有画作主题均以航空安全知识。所谓科技文化,就是科学技术在发明、传播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人文现象。普通人乘坐飞机时形成的社会现象,就是典型的科技文化。没有飞机这种发明,就没有这些文化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说,乘机文化与汽车文化,手机文化性质差不多。

我也领到了票。按照要求,应该评审出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作品,不过我只把票投给了艺术上有点专业水准的作品。从个人经验上来说,以科学为内容创造艺术产品,如果不理解其中的科学知识,集中搞几次培训可以恶补。但如果缺乏艺术能力,不是一年半载可以解决的。

评审完毕,参评专家都提了自己的意见。主要是觉得作品水平还是不够专业,不是艺术水准不够,就是缺乏相应的科学知识。这些方面我倒觉得不重要,不是这次竞赛有这类问题,国内几乎所有科技文化产品,不是科学性欠缺就是艺术性欠缺,这是一种事业起步阶段固有的现象。

如何解决呢?以“航空安全知识与文明”为题进行比赛,等于是命题作文。在我的创作生涯中不乏命题作文,遇到这种情况,主办方都是邀请我们去参观,听讲解,我自己再突击收集资料,学点相关知识,直到脑子里产生创作灵感为止。

所以,再举办这类活动,应该将报名者集中起来,听航空部门专业人员讲一些知识,还有他们实际中遇到的有关事件。那些鲜活的事件更有利于激发创作灵感。而不是上来就收作品。

我觉得不光这次竞赛可以这么搞,大部分科技文化产品都可以这样搭班子。艺术是表现形式,艺术家是钻研形式的专家。至于内容,肯定需要由别人提供给他们。如果一个人艺术水平很高超,对科学又很精通,那当然是最好的科技文化创作者。但这种人可遇不可求,所以在创作前,由艺术专家和科技专家搭班子,后者把主要的知识点和实际经验讲给前者,以此为素材,在现阶段是个必要的过程。

另外,这次竞赛以航空安全为主题,突出科普宣传色彩。但如果把主题改为“空乘文化”,“飞行文化”,把航空安全当成“飞行文化”的一部分,那可容纳的东西就多了,可表现的形式也会多种多样。会上就有专家提议把它们发展成文化产品。据陕西航空学院秘书长介绍说,她们那里已经有“飞行文化”的提法,不知道具体搞得怎么样。

我设想,将来可以就航空文化,专门搞一些图书和影视产品。以后乘机的人会在前面座位后背的袋子里翻到描写航空文化的卡通书,陪他们通过天上的旅程,岂不一举两得?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