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但我相信——我真的相信,我读过凡尔纳、威尔斯和史密斯的小说,我相信我们能够做到——而且一定做得到。我自己也下了决心,一定要到月球表面上去走走,看看她的另一面,还要从月球上看看悬在空中的地球的模样。”参考资料三、600页。

在科幻经典《安魂曲》中,主人公哈里曼这样来回忆他的宇航梦是如何诞生的。海因来因这篇作品写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它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种普遍认识——科幻小说中那些神奇的科技预言都是科幻作家独立完成的。

直到今天,这还是中国社会对科幻作品价值的主要评价:它们都是科技预言!上溯到十九世纪,科幻小说刚刚出现的时候,它已经被公众当成这样的东西了。然而真是这样吗?

一部科幻作品里写了某种发明,并非就等于作者是这种发明的原创者。科学事业的一个原则就是首创性,作者必须要证明他是全世界第一个提出该主张的人,才能得到这一荣誉。对于科学研究而言,这涉及到优先权的判定。对于技术发明而言,这涉及到专利权的判定,都是不能马虎的。

到目前为止,笔者只找到一篇科幻作品,可以证明其中的科技构思系作者原创。那就是齐奥尔科夫斯基创作的《在月球上》,是齐氏为了宣传火箭原理创作的。这篇作品对于宇航技术来说十分重要,但从文学的角度讲,只是一篇粗糙的习作。

几乎所有科幻作品都是作者看到当时某篇科技文献,或者科普文字后,将他人的前瞻性预言加工成了小说题材。但公众舆论很少发现这一点。“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发明了潜艇”便是个突出的错误案例。

1620年,荷兰人科尼利斯·德雷布尔就在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艘人力潜艇。《海底两万里》出版于1870年。而在1863年,法国已经建成排水量为420吨的“潜水员”号潜艇,用80马力的压缩空气发动机推进,这是世界上第一艘用机器推进的潜艇。1864年2月17日,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南军建造的“亨莱”号潜艇用水雷炸沉北军巡航舰“胡萨托尼克”号,潜艇同时葬身海底,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潜艇击沉敌舰的战例。

作为一个熟悉当时科技前沿动态的作者,凡尔纳如果对这些一无所知,显然不大可能。《海底两万里》并没有首创潜艇的设想,而是产生于潜艇科技的发展高潮中,体现了作者对潜艇科技的关注。

科幻作家的贡献,在于他们把同时期科学研究的热点写在自己的作品里。那些研究热点很专业,但往往只受同行的重视。而科幻小说却是大众读物。科幻作家通过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描写,把高深的专业研究介绍给大众,可以在公众里形成预期心理,为新发现、新技术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提供帮助。

时过境迁后,科幻小说更容易保留下来,而与科幻小说同时代的专业学术著作则被尘封。除了科技史专家,即使一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也没有多少精力去阅读过时的科技文献。

另外,泛泛的、哲学式的思考,或者概念化、趋势化的讨论,也不能等同于具体的科学成果。人们不会为一个点子付费,至少要拿出图纸,或者策划案才行。“这些所谓的预言从总体上说乃作家们依照科学运动的潮流,仅仅是通过推论而得出的结果。参考资料五、115页。

必须指出的是,科幻作家借用别人的科技预言,并非沽名钓誉的行为。他们自己并没有声称拥有这个专利。克拉克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如何在太空中丢失十亿美元》,但那只不过是开玩笑。他并不认为自己提出地球通讯卫星的设想,就等于拥有这个专利。一些科幻作家,比如凡尔纳,还会在作品里以注释,或者人物介绍的方式,告诉读者自己的构思来自何方。

科幻不是科技预言,只是科技预言的文艺表现。这个从科幻大规模诞生时就出现的误解,需要在这里解释一下。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