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成功执导科幻片《黑暗骑士》之后,英国导演兼编剧克里斯托弗•诺兰已经被称为电影奇才兼票房高手。1970年出生的诺兰曾经对记者说过这么一句话:“对我这个年龄的人来说,《星球大战》才是电影史的开始!”当年十六岁的彼得·杰克逊也回忆说,《星球大战》放映后,从此他便可以在放学后光明正大地玩太空船模型了。直到那个时候,科幻在发达国家才算通过这部电影成为大众认可的亚文化类型。

1977年,22岁的校餐车司机詹姆斯·卡梅隆看完《星球大战》,愤而辞职,自学电影制作。因为他是个科幻迷,业余时间爱写太空剧故事。没想到卢卡斯已经把他的梦想呈现在银幕上了,这部电影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

1977年,德国青年艾默里奇进入慕尼黑电影电视学院学习制片和导演。当时,老师和同学们都在推崇法斯宾德这类先锋派艺术家,艾默里奇却对《星球大战》情有独钟。若干年后,艾默里奇飘洋过海,来到科幻片的大本营美国,拍摄了《星际之门》、《独立日》、《哥斯拉》、《2012》等一系列科幻大片。

《星球大战》不仅感染了这些小字辈,还影响了一位老大哥。雷德利·斯科特比卢卡斯年长七岁,看完《星球大战》后他评价说,我终于知道怎么让未来在画面上产生质感。这句话也可以概括《星球大战》最大的艺术成就——从此让科幻片变得真实可信。

斯皮尔伯格是卢卡斯的好朋友,当年他也在拍摄《第三类接触》。卢卡斯拍到后来,对自己的电影已经失去信心,认为票房肯定不如好友的这个片子。斯皮尔伯格却很看好。于是两个人打了一个有趣的赌:卢卡斯可以从《第三类接触》中分一小杯羹,斯皮尔伯格可以赚《星球大战》的钱。结果是到了今天,斯皮尔伯格年年都可以从《星球大战》延伸收益中分到一笔钱。

所以,斯皮尔伯格才表示:“毫无疑问,这部电影使整个电影工业重新思考对夏季电影、青少年电影、科幻小说、电影特效以及商业营销的态度。”

诺兰比我小一岁。所以我也算是“他那个年龄段的人”。恰恰也是《星球大战》将我带入科幻之门。不过不是电影,当年中国大陆的人还无法看到这部电影,连盗版带都没有。我是从电影小说《星球大战》和《帝国反击战》中领略那个辉煌世界的。从那时起我就逐渐把精力放在科幻事业上,一直到今天给大家奉献上你正在阅读的这本书。  

实际上,那一代中国科幻迷几乎无法不听到《星球大战》的名字,因为当时的中国科幻作家就在各种访谈、创作谈中言必称《星球大战》,尽管他们也无缘看到此片,但早就知道这个片子在全世界揽起的热潮。当时刚刚从文革中恢复的各种电影杂志上也总有文章提到这部科幻片。《星球大战》不仅以小说形式出现在中国大陆,还被制作成连环画。结果,当1988年笔者在天津电影资料馆真正看到这部电影时,反而失去了新鲜感。

然而,这种划时代的作用并不是《星球大战》制作它的初衷。如今人们从结果回溯起因,往往错误地理解这部电影。

首先,《星球大战·新希望》并不是如很多人以为的那样,是一部大投资的片子。这部被视为“科幻大片始祖”的电影其实是中等成本的电影,预算只有八百万,后来追加到一千一百万,后来还有数字称实际投资是一千三百万。笔者再没看到更高的数字了。

由于有通胀因素,这笔钱现在来起来并不知道算是多少。我们可以横向比较一下——同年拍摄的《金刚》第二版,不久后拍摄的《黑洞》都花了两千万,同年拍摄的《超人》第一集花了5500万美元,稍晚两年拍摄的《星际旅行第一集·维杰尔》也花了四千万。

1980年,美国五大制片公司平均影片制作成本是940万美元,这是多数小成本电影和少数大成本电影合计后的平均数。这意味着三年前拍摄的《星球大战》也就是一部刚过平均线的中等投资电影。

当然,卢卡斯作为影片策划人,并非没有狮子大开口,据说他曾经希望投资人拿出惊人的八千万美元,在当时堪称天文数字。即使最终花出了一千三百万,在当时也不算小数目,但与该片划时代的意义,以及当时便拿下的七点九亿全球票房相比,那绝对是个微不足道的数字。

《星球大战》之所以能“少花钱、多办事”,有赖于两个原因。一是太空场面占影片大部分,看着气势磅礴,但只需要在摄影棚里拍。影片主要外景只不过是“塔图因星”那些荒漠。为了省钱,剧组选择在突尼斯玛特玛塔小镇拍了这些外景。 

另一个因素是卢卡斯团队希望以这部片子为平台开发多种特效技术,他们的好多心血没拿来去换现金,而是落实在知识产权上,最终垄断了好莱坞特效制作。工业光魔就不用说了,伟大制图软件“photoshop”的创始人也曾经是这个剧组里的一员。

反过来,除了扮演欧比旺的亚历克斯·吉尼斯,这部电影没请任何明星。反倒捧出了哈里森·福特,男、女一号不仅当时不是明星,后来也都象流星一样消失在一堆三流电影中。所以,这是切切实实把钱花在效果上的一部电影。如果说在当年,“把钱花在特效上”会被人看成是反艺术的话,在今天,这却成为观众衡量一部科幻片是否值得看的标准。

其次,虽然有不少文章探讨“星球大战的营销经验”。然而《星球大战·新希望》并不是一个计划完善,按部就班的商业项目,和《阿凡达》以影史最高投资,顺利拿下影史最高票房完全不同,纯属摸着石头过河。后者在项目启动时,投资方对整个科幻片市场已经洞若观火,整个电影从策划开始,一步步的营销都有的放矢,最后超过预期。

而在《星球大战·新希望》上映时,美国还没有一个有保障的科幻片市场。在卢卡斯策划这部电影时,《2001太空漫游》才获得2400万票房。《人猿星球》获得1600万票房,这就是当年质量最好的科幻片惨淡的票房记录。三十出头的卢卡斯能在这种情况下说服投资商拍一部科幻片,现在回想起来根本就是个奇迹。

影片的制作过程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电影特效完全超过时代,边研发边制作,结果经常拖期。不少演员看不到影片的前景,觉得这只是一部儿童片,表演上并不认真。影片完成后的试映会上,好多人认为这是一部垃圾片。即将上映时,制片方对它丧失了全部信心,只是恳求发行商在发行《午夜情桃》时搭售它。而在今天,已经没人记得那部电影了。

尽管如此,《星球大战》绝非横空出世,它是美国科幻文化蕴育几十年的必然结果。当时,美国科幻文学已经成了气候,培养了大批潜在观众。在科幻迷氛围里成长起来的卢卡斯,比他前面几代导演更熟悉什么叫科幻。电影评论家罗杰·艾伯特介绍说,卢卡斯一直有计划把阿西莫夫、海因莱因的作品搬上银幕。这说明他是个真正的科幻迷,是科幻圈的“内部人”。早在1971年,刚刚出道的卢卡斯便拍摄了小成本科幻片《THX1138》。这为他积累了制作科幻片的经验。

《星球大战》系列电影一直被批评为画面华丽,主题空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纵观全部完成的六部电影,卢卡斯为它设定了一个哲学色彩十分浓厚的主题——人如果一味追求力量,就会被力量所控制。这是西方人从“撒旦”、“浮士德”便延续下来的哲学母题。现实中,权力、金钱、科学技术都可以成为俘虏人性的“原力”。用整整六集电影讲述一个人从追求力量,到被力量俘虏,最后自我解脱,这在电影史上并不多见。至于影片里民主与独裁的斗争,以及非常简单的男女爱情,都是这条主线的陪衬。

只不过卢卡斯并非编故事的高手,无法把这一深刻的主题用好故事表现出来。并且,卢卡斯早就完成了整个系列的规划,但出于和制片人的妥协,结果形成一个奇怪的开局——从第四集而不是从第一集开始拍,全世界观众都是从中间开始认识这个故事。而这一集的主题更象是反抗暴政和英雄救美。这样浅显的主题很容易被观众接受,但却遮盖了全剧的真正主题。

悲剧往往更打动人。在正传三集里,人们就公认第二集《帝国反击战》的艺术境界最高。整部影片渗透着宿命感与使命感。影片结尾卢克与父亲在搏斗中相认的场面令人如梗在喉,据说这是卢卡斯苦苦保守的一个商业秘密,也完全反转了人们对这个系列故事的印象。可以说,去掉了“杰迪武士”,去掉了“堕落与救赎”这个宗教色彩的主题,那些太空大战未必能吸引那么多观众。

卢卡斯在这部电影里还有一大艺术贡献,就是提供了伟大的电影配乐。当时流行用电子音乐来配乐。当制片人认为这是一部“哄孩子”的电影时,更是要求卢卡斯使用电子音乐。然而卢卡斯坚持使用气势恢宏的交响乐。事实证明,交响乐是太空故事最好的配乐方式,非此不能体现它的宏伟。

在卢卡斯的执导下,整个系列电影几乎都是音乐片,几乎每个情节都有音乐。光是花许多精力谱这么多曲子,便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如今,《星球大战》配乐几乎成为独立的产品,可以开办专门的演奏会。这已经远远超过一部电影配乐所能具备的影响力。

1991年初,海湾战争打响前,伊拉克军队在巴格达举行大阅兵。伴随着成排坦克的居然是《星球大战》主题曲。萨达姆能使用“敌国”的音乐来阅兵,这则趣闻充分体现了星战音乐的魅力。

卢卡斯在艺术上的潜力有限,制作完《星球大战》第三集《杰迪的归来》后,便放弃导演工作,转而去搞电影特技公司“工业光魔公司”,研究新的拍摄技术服务于其它制作人。后来,由工业光魔公司提供特技服务的科幻片包括《星际旅行》、《终结者之二》、《外星人》、《回到未来》等许多部经典。工业光魔公司在诸多特技方面都有突破,其中尤以电脑动画特技为最出色。这种特技技术与当年的有声片诞生一样,彻底地改变了电影的风貌。

最近几年,一些国产电影号称大片,投资数千万或者数亿,但观众却发现电影里没什么惊人的特效场面。是不是制片方谎报投资数额?不排除有这方面的原因,但一位电影圈里的朋友告诉我另外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因。

中国电影新时代开始于2002年,这也是一个投资方愿意主动追求影片声画质量的时代。然而他们遇到的电影团队却是从八九十年代小作坊里成长起来的。在一年仅有几亿的惨淡经营的年代里,他们只有省钱的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一个个由电影制作各部门组成小圈子。

所以,当投资人怀揣巨资找到他们时,这些人首先要拉来关系人士共同参与这部电影,大家同分一杯羹。这当然也很正常,问题是擅长特技的人士却不在这些小圈子里。中国目前怀着巨大热情研发影视特技的人几乎都是80后,他们现在很难挤进那些小圈子。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一部片子会将大部分投资花在几个明星上,而不是特技制作上。这里面隐含着“圈内”、“圈外”的利益分配问题。

卢卡斯当年面对的正是这个局面。以他为代表的那批人所擅长的电脑特技,是上一代电影人不清楚的。一股新兴力量以强势进入电影界,必然会引发利益分配问题。不过卢卡斯他们坚持了下来,而且彻底改变了美国电影的投资方向。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