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原作:三三丰

做科幻研究的有两种人,一是学院派,二是科幻迷。可能科幻是所有文艺类型里粉丝做研究做得最多的之一。早期学院派对科幻不屑一顾的时候,科幻迷就亲自上阵、研究心爱的科幻(Fan study),做得比较多的就是治史。后来不少科幻迷自己进入学术圈,同时一些学院派也渐渐正眼看科幻,于是科幻研究也就越来越学院化和殿堂化。然而,在野的粉丝所做的研究一直不断,成为科幻学院研究重要的补充。

在中国,科幻研究其实一直掌握在科幻迷的手中。学院派的代表吴岩老师其实本身是科幻迷,而且要知道他的本来专业是管理学而非文学;而社科院的杨鹏老师,也是科幻迷和科幻作家出身。在野的科幻迷有很多一直在从事着科幻评论,但真正把科幻研究这项工作许多年如一日的进行下去并且系统化和规模化的,唯有郑军。而这本《第五类接触——世界科幻文学简史》就是他身为科幻迷和作者多年研究工作的第一份正式成果。而我也有理由相信,这本书也将成为中国科幻迷科幻研究的滥觞之作。

科幻迷做研究的诟病之一就是学术价值不高。某位科幻迷就对我说,郑军老师的资料整理收集工作她很佩服,但他的研究对于他们文学批评界的科班来说只是娃哈哈营养快线一样的东西。而郑军在《第五类接触》开宗明义,这本书就是写给普通科幻迷的入门读物。因此就算只是娃哈哈,相信普通科幻迷也应该会甘之如饴。在拿到这本书之前,我也有些担心这会是他早年《科幻纵览》的翻版,担心它只是一些资料的堆砌。但读完整本书后,我不得不说,这本书不仅可以成为科幻迷的入门读物,而且其学术价值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完全可以作为科幻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了。

治科幻史是件既容易就不容易的事。说它容易,是因为其资料收集并不难,经过时间的大浪淘沙,留下来的经典人物和作品非常多,完全可以以此为经纬钩织出一幕幕科幻的历史。说它不容易,是因为治史者很容易迷失在浩瀚的材料中,找不到自己系统的史学观点,这一点对于没有经过学术训练的科幻迷研究者来说尤其困难。以往的中文科幻史的材料(如《科幻爱好者手册》甚至郑军自己的《科幻纵览》)都是如此——缺乏统一系统的科幻观,仅仅是材料以时间为轴线的堆砌,因而其学术价值也就十分有限了。做研究不怕观点烂,最怕没观点。去年引进的亚当罗伯茨《科幻小说史》(他是科幻迷成为正宗学院派的典型人物)其重要价值之一就是一个系统的科幻观贯穿始终(见我的书评 ),尽管他的“科幻=新教,奇幻=天主教”的观点让人忍不住想吐槽。

也许是受了罗伯茨的启发,作者在《第五类接触》中也试图用一个统一的科幻观贯穿始终。而且我得说,做得还真不错。和罗伯茨一样,他在书的序言()里就明确了这一观点:“科学技术的发展时刻决定着科幻文艺的发展变化”;“科幻的萌芽、诞生、发展、流传,甚至其中某些潮流或者派别的兴与亡,几乎都受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某个大背景所影响。”我们可以简称这个科幻史学观点为“科科观”。乍看之下,科科观似乎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无非是古旧的科普科幻观的翻版,当代的科幻迷受多样化科幻的洗礼,本能地对试图把科幻再拉回科学身边的观点会产生反感。但如果你仔细读完全书,你会发现郑军并不是简单的重复着科幻即科普这样旧有偏见,而是以翔实的材料和合理的分析将科幻的发展与时代的科技发展背景有机地连接了起来。我这里可以简单复述几个个人觉得很有意思的研究发现。

1)P9:作者考察了罗伯茨的科幻宗教观,认为如果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规律的话,科幻在西方社会之外应该没有市场才对。这个逻辑推断虽然有些简单化,但我个人还是赞同的。

2)P24-29:作者认为,格列佛游记是纯粹的科幻作品,甚至可以作为科幻文学的诞生,它也是最早体现反科学思想的科幻作品。这段的论证很有点学术研究的范儿了,有事实有引用有独到的见解和论证过程。

3)P77-81:科幻中心随科学中心转移。作者介绍了世界科学中心变迁的“汤浅现象”,并试图论证科幻中心的迁移与其同步。这段的论证以正方两方面的例证为主,也有一定的说服力。但科幻中心的迁移现象只发生过那么一次,比较难说将会成为普遍规律。

4)P69-71:科幻和科技预言的关系:科幻不是科技预言,只是科技预言的文艺表现。这个是针对外界普遍误解的澄清,对科幻迷当然不言自喻。

5)P158-161:伪科学在60-70年代对科幻影响较大,且多为消极影响。这个观点算比较新,但浅尝辄止(可能是篇幅所限)。

6)P176-179:克莱顿的高技术惊险小说延续了凡尔纳的写法,可以给当代科幻“补钙”。作者对克莱顿小说很推崇,认为这是科幻与科技再次紧密结合的典范。我个人也很赞同克莱顿小说是正统科幻的论断,不过认为这类惊险科幻能救科幻还是极端了点,当然这个观点也是作者科科观的延续,从学术角度说无可厚非。

7)P250-254:在后记里,作者旗帜鲜明地宣称中国将成为世界科幻的下一个中心(http://blog.caing.com/article/5282/)。这个大胆的观点是从作者“科科观”这个“终极定律”推出来的。他论点的依据是“全民科技体验在扩充”、“科学共同体在扩大”,再加上中文这个大语种足以撑得起大的科幻市场。这些论据没问题,但从逻辑上无法直接推出世界科幻中心转移这个结论,因为“全民科技体验在扩充”、“科学共同体在扩大”这两点无法作为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判断。世界科学的中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依然会是美国,我猜这也是作者在这里一直避免提科学中心这个概念的原因。如果世界科学中心并不转移,那根据他之间的“科幻中心随科学中心迁移”的观点,何以得来世界科幻中心来到中国的结论呢?也许会有两个科幻中心并列于世?另外,即使从逻辑上可以推出这样的结论,但现实中我们的科幻发展依然离不开具体的各种资源(人、投入等),从目前的情况看,虽然有不少好转,但恐怕离成为世界中心还有相当远的距离。

当然,我也无意于刻意拔高这本书的学术价值。这本书基本上无法称之为学术著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行文和体例不符合学术的规范。因为面向的是普通读者,作者的语言走的是通俗路线,较多的附图也是为普通读者着想。而更致命的是,其引用和转述非常随意,让读者无法知道拿些是作者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研究发现,哪些又是有所引用。另外,事实错误(比如《世界科幻博览》撑了3年而不是2年)和译名前后不一致、与通行译名不一致(莱姆而不是列姆)等问题还是有不少。这些都稍稍降低了本书的价值,如能再改版时做得更用心点就好了。当然,本书的价值依然更多的是在于这是第一部以中文治科幻史的著作,作为科幻迷的入门读物相当棒(也有一些缺陷,比如没有提供好的系统的作品介绍和推荐)。如我前述,这本书也完全可以作为有志于科幻研究的学者的入门读物。据我所知,科幻迷所作的科幻研究成果将陆续形成著作(如萧星寒和吕哲的数本书即将出版),而这本《第五类接触》为粉丝的科幻研究开了一个相当不错的头。科幻迷们,行动起来吧~~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