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尽管《星战7》携北美新科票房冠军威名,宣传力度远大于前传上映之时,但首日票房仍然没干过本土的《寻龙诀》,仅与《港囧》持平。观众反应也如预期般两极分化,有的星战粉看得热泪盈眶,而在放映时小睡片刻的普通观众也有不少。

 

 

讨论星战系列的中国市场,经常说“这个系列没来得及培养中国粉丝”,这只是从星战角度出发的立论。而作为1981年阅读星战小说译本的最早粉丝之一,从科幻发展史的角度,我以为,它是第一代科幻,尤其是第一代科幻中太空剧类型的收官之作。

 

最早的科幻往往把科学当成元素、背景、皮毛,核心情节则来自其它类型故事。太空剧就是当时的典型,把骑士剧、宫斗戏、西部片这些故事放到太空背景里讲述。《异星战场》和《基地》都是太空剧早期小说代表作。

 

卢卡斯作为科幻迷,从小看这些太空剧长大。具体到《星球大战》本身,据说是受黑泽明电影《暗堡里的三恶人》影响。即使不知道这些背景,也很容易看出星战其实就是个武侠片。

 

这样的文化来源,给星战系列造成了难以调和的缺陷:先进技术和原力,哪个才是推动情节的核心元素?如果是《超人》或者《X战警》,设定超能力大过技术,导弹、核潜艇都能被超能力干掉。如果是《机器战警》这类科幻,完全把新技术当成核心,则没有其它类型什么事。

 

但星战却两样都舍不得。于是,阿纳金这家人不仅原力强大,而且都是工程技术高手。能修理东西,制造机器,擅长驾驶。但星战又不像《终结者》这样的下一代科幻,把先进技术当成情节主线。结果,武士们既不是很出色的发明家,超能力又不如那些X-MAN,两样都没突出。

 

与《星球大战》同时代的《星际旅行》系列,也是太空剧的谢幕之作。相比之下,《星际穿越》《火星救援》这样的新作完全把科学当成核心情节。“星战”与“星航”这两个系列都开始于三四十年前,却始终没有后来者。好莱坞曾经把太空剧经典小说《沙丘》搬上银幕,90年代末又搞出《星际传奇》系列。包括不久前的《木星上行》,一直要重振太空剧,但都没成功。唯一成功的《银河护卫队》因为有漫威作为平台支撑,但并不具有可复制性。

 

《星球大战》在1977年的成功,曾经激发了一波科幻大片拍摄浪潮。仔细一看则会发现,里面没有太空剧,甚至没有第一代科幻。《异形》写的是人与自然的冲突,《终结者》展示了人与机器的冲突,《第三类接触》和《ET》是当年流行的科学探险题材。艾默里奇专注于灾难科幻。到1999年《星战前传1》与《黑客帝国》同时登场时,前者的理念已经差后者整整一代。

   

中国科幻迷群体形成较晚,起点也更高。如果一个人先看过《三体》再看《星战》,他怎么可能喜欢后者?也许,靠全球粉丝推动,“星战”和“星航”这两个系列都会再拍下去,但它们不大会有新生。

 

 

全文发布于:http://www.kejiwenhua.cn/aspx/default/newshow.aspx?classid=141&id=2806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