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2月28号,成都花园宾馆,姚海军科幻编辑实践研讨会上,主办方宣读了刘慈欣的贺信。里面有这么一段话,原文记不清了,大意是:美国科幻自从九十年代离开了原来的科幻主流,虽然搞了一些探索,现在大方向模糊不清。反而是中国科幻在姚海军这些编辑坚持下,保持住原来的方向。将来世界科幻的复兴,没准就是从中国开始。

 


 

简单一封贺信,刘慈欣没展开讨论,但这个观点我也是赞同的。当然,可能角度不大一样,我的想法是,科幻在世界范围里经历过两次发展,现在正在2.0版和3.0版之间过渡。搞得好,没准这个3.0版就会在中国启动。
 

十九世纪出现的早期科幻,可以叫科幻1.0版,主要是科学圈外面的文人写的。他们注意到世界上有科学这么挡子事,知道它弄出好多新东西,给人类社会造成不小冲击。但是这些人不知道科学是怎么运作的,所以把科学描写成黑箱,把科学家写成怪人。为什么当时会写那么多科学怪人的形象?因为那很接近当时科学家的公众形象。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科幻在美国再一次定型,可以称为2.0版。刘慈欣所说的科幻主流,大致从这时候开始,一直流传到八十年代。这一波的主力作者基本是科学人,注意,科学人不是大科学家,而是象阿西莫夫,克拉克这样在科学体制里混不上去,转而以写作成名的人。他们没吃到猪肉,但经常看到猪跑,所以他们能写真实入微的科学。
 

更重要的是,这一代科幻的主流作家在作品里毫不掩饰科学价值观,阿西莫夫在《基地》里写到:科学这门宗教最大的优点就是灵验。这句话代表了那代科幻作家的文化优越感。在中国九十年代以前的科幻里,这种价值观几乎不用特别强调,每篇都有。

 

 

全文发布于:http://kejiwenhua.cn/aspx/default/picshow.aspx?classid=217&id=2776

话题:



0

推荐

郑军

郑军

438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汉族,天津市人。1969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本科,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八部、评论著作一部、心理健康读物四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二百余篇,总计四百余万字。并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文章